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出院前医生一句问询 竟又救了病人一命
杭州这家医院有一套防治体系 专治致命隐形杀手
2019年03月05日 08:15:37 来源: 杭州日报 记者 柯静 通讯员 王家铃 周素琴

应可净教授在查房

  “有没有下地走过路?”“水喝了多少?”“胸口闷不闷?”在邵逸夫医院,病人在手术后或出院前,医护人员都会这样问询。这并非客套话,而是几句救命话,这都来源于医院一整套防静脉血栓的防治体系。

  “这些年,大家可能对心梗、脑梗等疾病很熟悉,但对肺栓塞等静脉血栓疾病的警惕心不高。以肺栓塞为例,症状隐蔽,死亡率很高,已居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前三,是致命隐形杀手。”邵逸夫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主任、浙江省医学会肺血栓联盟主席应可净教授告诉记者。

  出院前一句问询 救了病人一命

  在邵逸夫医院肿瘤外科,陈文军主任医师至今对一个病人印象深刻。

  一年前,62岁的邹大妈被确诊为乳腺癌,需进行乳腺癌根治术。手术过后,邹大妈恢复不错,伤口很小,术后6小时,邹大妈开始下床走路。第二天办理出院手续时,邹大妈一个动作却引起了陈文军的注意。

  “邹大妈在收拾东西,我看她爬下床有点累,动作很迟缓,就问她,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陈文军说,她当时说,“气有点急,胸口闷。”正是这一句话,陈文军马上让邹大妈女儿停止办出院手续,并开具监测氧饱和度的检查单。

  “我怀疑她有肺栓塞。”陈文军说。检查显示,邹大妈氧饱和度85%,而正常人的氧饱和度有97%—100%。随后,经过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的检查,证实了陈文军的猜测。幸好邹大姐脱落的血栓不大,经过一周的治疗,邹大姐才安心出院。

  “像邹大姐这样的肺栓塞病人,我们科曾经碰到过三个,但都在关键时刻排查出问题,没有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但如果病人大块的血栓一旦脱落,牢牢堵住肺动脉,或许连送医院都来不及救。”陈文军说。

  静脉血栓需早干预

  有资料表明,肺栓塞是第三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居全部死亡原因的第三位,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

  “根据我国60家三甲医院调查显示,静脉血栓病高危人群的病例与欧美国家接近,但能做到预防的比例很低,与欧美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及时干预能够降低发病率,但这其中要领,需要医护人员学而精通,有一双‘火眼金睛’及时辨别。”应可净教授说。

  2018年,在邵逸夫医院,一整套静脉血栓疾病的防治体系悄然启动。

  “从病人入院就诊开始,医护人员根据具体的量表评估,为病人的静脉血栓风险指数进行低中高三档评分。”应可净教授说。从2018年7月到12月,院内风险评估率一次性评估超过了80%,评估人数达到47416人。

  如今,在医院终端系统中,有几类病人是显示血栓高危标识。“比如肿瘤病人、骨科进行髋关节置换等关节置换的病人、监护室病人、神经内科、有肺血管疾病的呼吸内科病人等需要医护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宣教与预防。”应可净教授说。

  服雌激素女性 也属高危人群

  静脉血栓发病虽可怕,但可防可控。上周,在浙江省院内静脉血栓防治建设启动会上,来自全国50多家医院的专家在邵逸夫医院取经,据了解,接下来,这套体系也将在邵逸夫医院的医联体单位推进,共同提高病人更有效的治疗。

  “这项工作不仅是医院内的医护人员需要重视的,在院外,病人和家属需要提高这方面的意识。”应可净教授结合自己临床病例,进行了相关的提醒。

  首先,对手术病人来说,卧床期间血液循环速度减慢,而且一些腹部术后往往禁食禁水,会使血液变得黏稠,容易形成血栓。如果术后不能下床者,要在床上经常做伸屈腿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便可预防发生血栓。

  另外,一些高危患者可适当按摩,必要时可利用加压泵、弹力绷带及穿弹力袜等方法加快静脉回流,或及时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深静脉血栓。

  应可净教授特别提到,服用雌激素的女性患者也是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曾经在门诊中碰到一个53岁的中年妇女,在进行雌激素补充,缓解更年期症状,但突发胸闷气喘,经过检查,证实为肺栓塞。雌激素等药物会导致血液黏滞度增高,血流速度减慢,所以更容易出现血栓。所以这类人群,在出现胸闷气急、单侧肢体水肿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应可净教授说。同时,一旦被贴上高危标签,则需要终生跟踪治疗。


标签: 静脉血栓;医护人员;雌激素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