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棒交到了新一代“小营人”的手上,这场持续了60多年的卫生接力仍在继续。
浙江在线3月9日讯(浙江在线 记者 董旭明 张迪 拍友 周炜玮 金琰 摄影报道)一条普通的小巷,因为一位伟人的造访,而具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1968年1月5日,省、市军民5万多人在浙江省体育场隆重集会,热烈庆祝毛主席视察小营巷(1968年时名为一五巷)十周年。
上世纪70年代,小营巷居民在打扫公共卫生。
1958年1月5日,承载着杭州小营巷人骄傲的记忆。这一天,毛泽东主席到杭州小营巷视察,他察看了居民的卧室、厅堂、厨房、水缸后,称赞道:“你们这里的卫生工作搞得不错嘛!”从此,小营巷成了全国爱国卫生的典范和楷模。
居民的垃圾分类做得越来越好,周师傅的工作也变得轻松多了。
60多年风雨变迁,如今的小营巷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近日,记者带着当年毛主席视察的老照片,重访这条百米红巷。
走进位于小营巷56号墙门的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纪念馆,这里有一面历任卫生委员的感悟墙,记录了一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卫生红旗的传承接力。程渝、吕素华、应爱珍、郑小平、叶娅娜、金凌、徐笛风,七任卫生委员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心里装着居民百姓,坚持下去,都会得到肯定。
陪伴老人,关注他们的健康,成了小营巷社工的一项日常工作。
今年98岁的应爱珍是小营巷的第三任卫生委员,上世纪70年代,小营巷还没有垃圾房,每家的垃圾都堆放在一个墙角。当时已经50多岁的应爱珍用自己6个多月的退休工资,买了辆三轮车,清运垃圾,营造良好环境。她刚学会骑三轮车时,遇到坑洼的道路摔倒了好多次,有一次整车的垃圾把她埋在底下……
每天早、中、晚三个时间段,保洁员周师傅都会骑着电动三轮车,挨家挨户上门收垃圾。
时光流转,如今每天早、中、晚三个时间段,专职保洁员周师傅都会骑着装有黄色、绿色两个垃圾桶的电动三轮车,挨家挨户上门收垃圾。“餐厨垃圾放绿色桶,其余垃圾放黄色桶。现在,居民的垃圾分类做得越来越好,我的工作也轻松了许多。”周师傅笑着说。这是第七任卫生委员徐笛风在“垃圾不落地”的基础上,推出的“垃圾回收3.0模式”,它填补了院落式垃圾分类不落地的空白。目前,小营巷社区的垃圾分类率保持在80%以上,实现了垃圾减量。此外,社区还在小营公园里设立了智慧垃圾分类回收点,垃圾正确分类回收后,居民还能获得积分,换取服务或小礼品。
整洁美丽的小营公园,是周围居民聚会娱乐的好去处。
在七任卫生委员的影响下,现在越来越多的“小营人”自愿加入到环保队伍中。“爱护环境,清洁家园”已经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成为人人参与的自觉行动和生活习惯,小营巷社区的生活环境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好。
小营巷社区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创卫工作的重点向健康、养生方面倾斜。
如今,小营巷已从一条深藏闹市区的普通小巷成长为国际知名的“健康社区”。随着人们健康保健意识逐步增强,小营巷社区也将创卫工作的重点向健康、养生方面倾斜。社区卫生服务用房条件不断提升,“智慧医疗”更加人性化,医联体服务愈加完善。一个集治防并举,康养结合的健康产业正蓬勃绽放。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