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条草龙还在赶着交货,上午又有人找上门来,说是要订购1条。”昨日下午,淳安县汾口镇赤川口村文化礼堂内,8、9个村民缝的缝、编的编,两条10多米长的草龙龙身已基本成型,村党总支书记余文斗一脚迈进大门,就朝正在忙碌的余积新问道,“这批草龙能按时完工吧?”
汾口草龙距今有近500年的历史,2007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余积新是第八代草龙文化传承人,从13岁开始就跟在父亲身边编扎草龙,而如今经过他反复琢磨和实践,他编扎的草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帮助草龙从县内舞到了西博会上,让这项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重新焕发出光彩,还使赤川口村甚至汾口镇“因草龙而名”。
“这次4条草龙总共是两大两小,大的18米长,小的9米长,从3月22日开始编扎,到现在差不多完成了一半。”自从村里接到订单后,这些日子余积新和妻子余彩霞几乎一刻也没闲过,从早上7点一直要忙到晚上10点才休息,光是选这扎草龙用的1千多公斤稻草,就花费了不少的时间。“编扎一条草龙总共有70多道工序,其中,最耗工夫的是编缝合龙身用的辫子,1条大约需要一天一夜,每条龙有25条这样的辫子。”
余积新编扎的草龙,最关键的部位是草龙眼睛到鼻子这一块,草龙舞起来是不是传神,就看这一块地方编扎得好不好,因此,龙头理所当然地就归余积新自己编扎,而龙尾要编扎许多像鱼鳞一样草环,需要有绣花一般的耐心,这活就由妻子余彩霞负责了。因为是村里首次接到编扎草龙的“大单”,所以夫妻俩这活干得是格外用心。
“5条草龙就把我们一年消薄的任务全部完成了。”余文斗笑着说,村里消薄路子不多,没想到草龙竟成了他们的“摇钱树”,不但村集体有了经营性收入,村民靠编扎草龙也在家门口赚到了手艺钱,“今后我们还要把草龙开发成旅游产品,像之前我们编的小草龙,外面来的人就喜欢。”
“汾口有2个市级以上的非遗项目和4处省级文保单位,具有千年积淀、古韵悠悠的人文内涵,草龙舞出这个消薄增收‘新套路’,为我们下一步推广文创项目实施消薄增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汾口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