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网红菜场诞生记 古荡农贸市场充满热闹与生气
2019年04月17日 07:17:09 来源: 杭州日报 首席记者 毛长久 通讯员 章洁

  如今的古荡农贸市场成了美观现代的智慧菜场。李忠 摄

  法国、美国等外媒代表团来古荡农贸市场采访。(资料图片)

  肉在案上,菜在篮里,鱼虾活蹦乱跳,人群熙熙攘攘。城西的古荡农贸市场开始了一天的热闹与生气。

  一上午,来自北京、长沙、郑州等地的四拨考察团陆续造访于此。他们不时挤在菜场三楼会议室里,向市场管理者取经问道,不时穿梭在菜场,拿着手机扫描鸡、鸭上捆绑的二维码,查询饲养地、检疫地等相关信息。

  市场负责人金长脚不沾地,一直忙到下午一点半,才空下来扒了几口饭。他在朋友圈发文感慨:“一个小小的农贸市场,吸引了全国各地政府部门和同行们的眼球,有成就感,也备感压力。没有最好,只有做得更好。”

  作为杭州最具盛名的网红菜场,古荡农贸市场至今已接待了8万人次的参观团队,他们中间有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西装革履的政府官员、长枪短炮的媒体记者,他们追随着菜场30多年的发展轨迹,探寻韵味杭州最接地气的市井生活。

  2003年

  市场率先引入食品安全溯源系统,所有肉蔬均可追根溯源

  2004年

  率先推出可降解环保袋,比杭州实施“限塑令”早了4年

  2007年

  在全市同行中率先推行经营者信用体系监管系统平台

  2009年

  建立了全市菜场唯一“社区义务监督员考核机制”

  2018年10月8日

  露天市场的三次转型

  56岁的寿奎林气定神闲地坐在市场三楼的豆制品摊位前,穿着市场统一配发的绿色防水服,不时将面前的豆腐、面筋等各类豆制品归整好。

  望着眼前晃过的一茬又一茬的参观者,寿奎林早已习以为常。“几乎每天都有人来,曾经还有美国的记者采访过我呢。”作为市场里的元老,寿奎林见证了古荡农贸市场这些年的变化。

  30多年前,正值壮年的寿奎林从老家诸暨来到杭州卖菜。那时候的古荡农贸市场还是个露天市场,就在西溪路人流交汇处,几十个菜贩子把菜往地上一摊,就做起了生意。

  当时的古荡,还是成片的水塘,渔民们打鱼归来,回家途中随手在这里买把青菜、带块肉。就这样,路边熙熙攘攘的叫卖声,伴随了寿奎林七八年光景。

  此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塘填平了,渔民上岸了,一幢幢居民楼拔地而起。脏乱差的露天市场跟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格格不入。

  寿奎林依稀记得1996年退路入市。“100多个经营户欢天喜地地搬进了室内,再也不用担心风吹日晒被人赶了。”可没多久,经营户们开心不起来了。市场的环境依旧脏乱差 ——光线黑漆漆的,剩菜烂叶子丢得到处都是,水产区的地上是一摊摊的污水。

  直到2003年,才有了彻底改观。

  那一年,新任命的古荡农贸市场总经理金长走马上任。当时,杭州市在农贸市场推行“农改超”。办事精细的金长通过市场调研发现,马大嫂们对这种模式并不认可。“环境是好了,可老年人习惯了货比三家、讨价还价,改成超市,消费的乐趣也没有了。”

  金长领风气之先,按照市场化运作、超市化管理的模式,开启了“农加超”的改革试点。购物环境上向超市看齐,商品摆放整齐、统一经营户着装、规范计量器具等,并吸引了本地的农副产品品牌入驻。摊位设置上,还是传统农贸市场的式样。

  环境变好了,传统的购物方式不变,受到了马大嫂们的交口称赞,甚至连蒋村、翠苑等地的居民都慕名坐着公交车来买菜。

  去年,古荡农贸市场又进行了第三次提升改造。“这一次,我们主要是为了吸引年轻人,让农贸市场真正成为体验生活、享受生活的地方。”

  古荡农贸市场一改传统菜市场“抬头是白墙,低头是黑砖”的装修风格,用上了明快饱满的色调,一楼水产区是透亮的蓝色,二楼蔬菜柜台是明亮的黄色,三楼的店招牌是正气的大红色。

  脚踩的地砖,是肯德基同款防滑地砖,水产区用上了玻璃围栏,防止溅水。走廊上方,还有八块一米多高的时尚灯箱,将西湖山水、西溪风情等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此外,还配齐了智慧支付、商品二维码溯源、食品安全检测等现代化系统。

  从灰扑扑的露天市场,到标准化的室内菜场,再到如今扫码支付的智慧菜场,古荡农贸市场的形态因时代的变迁和顾客的需求更迭,而被不断重塑。

  德国博士的十年造访

  在金长的办公室里,有一面荣誉墙,整整齐齐摆放着古荡农贸市场历年来斩获的近百个荣誉奖牌。其中的一块,“十大外国人喜爱的社会资源国际旅游访问点”,是金长最看重的。

  2005年,古荡农贸市场入选杭州首批社会资源国际旅游访问点。此后,接待外宾就如每天开门迎接“马大嫂”一样平常,这里接待过厄瓜多尔前总统、芬兰前总理、联合国官员和几十个国家的外宾团队。其中有位来自德国的博士比较特别,他已经连续来了十年。

  德国知名肉质加工企业总经理米切尔·哈克耐尔博士,每年都要亲率几十人的团队来古荡农贸市场一趟。

  2003年,市场率先引入了食品安全溯源系统,所有肉蔬均可追根溯源;2004年年初,市场率先推出可降解环保袋,这比杭州实施“限塑令”早了4年;2007年,在全市同行中率先推行经营者信用体系监管系统平台;2009年起建立了全市菜场唯一“社区义务监督员考核机制”……古荡农贸市场的这些创举,都让米切尔博士颇感兴趣。“每一年都有新的变化,肉制品、蔬菜种类越来越多,卫生状况一年比一年好。”最后一次来,米切尔对金长竖起了大拇指。

  金长说,“外国友人想了解中国老百姓生活最真实的一面,农贸市场无疑是体现市井生活和饮食文化的一个良好场所。”

  现在古荡农贸市场还在进行新一轮的技术升级,未来消费者能实现手机溯源,也就是说,菜是从哪个摊位买的,有无农药残留等大数据,点点手机都能实时掌握;马大嫂们通过手机客户端,不出门就可以线上订菜、线下送菜。

  “我等着米切尔博士再来。”金长说,古荡农贸市场还会有更大更多的变化,等着他们来发现。

  改造后的智慧古荡农贸市场重新开门迎客

  引领风尚的百桩善举

  在古荡农贸市场会议室的墙上,挂了一面锦旗,格外显眼。

  这是西湖区居民金奶奶送给经营户谭加康的。去年初,谭加康在菜场附近的金海宾馆边捡到了一部八成新的手机。他在寒风中苦苦等了两个小时,终于等来了失主金奶奶。金奶奶想酬谢他,被谢绝了。为此,金奶奶送来了一封感谢信和这面锦旗。

  “像这样的好人好事太多了。”古荡农贸市场副总经理赵方明翻开随身携带的公益记录簿,上面详细记录着近几年来经营户们拾金不昧的善举,差不多有100多件。“有的是捡到三五块钱,有的是手机、眼镜等小东西,虽然金额不大,但体现了经营户的精神面貌。”

  这些善举,也正是古荡农贸市场最为推崇的。

  这些年,古荡农贸市场抓经营户的素质提升,每年都会组织经营户参加环保公益、食品安全进社区等活动。2007年,在全国猪肉价格涨势凶猛的大背景下,古荡农贸市场推出“微利售肉”活动,要求所有肉类经营户“减价不减质,微利带微笑”,让温暖在买卖双方之间涌流。

  另一方面,古荡农贸市场抓组织建设,陆续建立了党支部、工会、妇联以及文艺团队,整个农贸市场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振。

  菜场舞娘,是古荡农贸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每天中午,音乐声一响,卖肉的大姐、卖豆制品的阿姨排成行,抬头、甩臂、迈步,紧接着又是一个漂亮的转身。发起人、蔬菜摊位的赵大姐说:“菜市场的工作很枯燥,每天中午都放松一下自己,时间久了发现心态都变好了。”

  记者手记

  菜市场是一个烟火气十足的地方,活色生香的鱼虾,喧闹嘈杂的讲价声,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市井烟火,并不意味着凌乱、破旧和无序。这两年,杭州的农贸市场陆续在提升改造,仅以西湖区为例,共有36家定点农贸市场,年内要全部完成改造升级。

  破旧立新间,已诞生了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崭新菜场。但菜场的改造远不止于此。从购物环境的提升改造,到经营户素质的常抓不懈,再到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古荡农贸市场这些年的蜕变,起到了良好的榜样作用。

  但愿有更多颜值气质俱佳、老百姓又叫好的网红菜场涌现,在这一方天地彰显杭城的活色生香。

标签: 古荡农贸市场;菜场;经营户;露天市场;智慧;食品安全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