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不断落地
2019年04月24日 08:17:57 来源: 杭州日报 记者 邱丹晨 文 通讯员 戴巍 摄

  芜湖市智慧城市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

  采访团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参观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

  三年时间,G60科创走廊完成了从1.0到2.0再到3.0版的“三级跳”,一条起源于上海市松江区的G60沪昆高速,成了如今全国经济、科技要素最活跃区域之一的标志。

  日前,记者应邀跟随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媒体联合采访团先后探访安徽的合肥、宣城、芜湖三城。作为同时加入G60“大家庭”一年不到的“新生”,同省的这三个城市都分别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优化基础设施

  同城效应不断扩大

  打破区域的限制,首先依托的就是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的互通互联。G60科创走廊第二次“扩容”正是脱胎于一条高铁——沪苏湖高铁。

  作为长三角铁路网的重要一环,沪苏湖高铁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言,而在本次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还有一条铁路让合肥、芜湖、宣城三地都期待有加,它就是商合杭高铁。

  商合杭高铁从西起自河南省商丘,在安徽省内连接起合肥、芜湖、宣城,再向东进入浙江省湖州,最终到达杭州东站。它与沪苏湖高铁的交集发生在湖州站,也就是说,两条设计时速350km/h的高速铁路将通过湖州站形成互通,实现安徽腹地与上海、苏州等地的贯通。

  根据最新消息,商合杭铁路安徽段铺轨任务正在加紧进行中,而根据规划,商合杭高铁北段即商丘至合肥段预计在今年年底开通,合肥以南将预计在2020年6月份开通。到时候,合肥与省内周边城市将形成半小时至1小时的交通圈,从合肥、芜湖出发到杭州、上海等地时间都将实现“一天往返”,特别是对于宣城来说,更是有着“从无到有”的意味,填补了其与长三角诸多城市间的高速铁路空白。

  在推进城市群建设中,各地更是从多个维度加快推进“一体化”,尝试破除行政区划所带来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城市间互联互通、协同融合,“同城效应”日渐显现。

  比如跨省市证照办理,就在打破行政区划、整合政务资源、提升办事便利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在走访芜湖市数据资源管理局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G60科创走廊“一网通办”自去年9月28日在九城市开通跨省市办证以来,为企业群众提供信息推送服务超过82000次,提供异地咨询服务超过2000次,提供异地证照办理服务超过400次。

  科技创新驱动,资源要素充分流通

  科学大道、创新大道、科学岛路……如此为道路命名并不多见,却让人感受到合肥人对自己城市科技硬实力的自豪。

  沿合肥望江西路一路向西,还密集分布着中国声谷、合肥创新产业园、中科大高新园区、中科大先研院、量子信息创新研究院、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中安创谷等一大批高端创新平台。

  “2018年,合肥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24%、居省会城市第2位,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110户、居省会城市第7位。”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凌云在接受采访时说。

  如今的合肥科创氛围日渐浓厚,一批国家大科学装置先后落地,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相继迸发。在位于科学岛上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记者随采访团参观了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EAST)和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两个大科学装置。

  “大科学装置被誉为‘国之重器’,不仅为我国提供了崭新的国际领先的科学研究平台,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人才。”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副主任王俊峰介绍说,依托该装置,中心与上海生科院、上海交大、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合作。为推动长三角地区相关领域学科的发展、促进资源配置一体化做出了一定贡献。

  不仅如此,凌云还透露,当前合肥正规划一个5平方公里的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已获批的合肥第四个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开工建设。未来,科学岛及周边地区将有望成为国内大科学装置最密集的区域。

  拓展发展空间,加快产业一体化格局

  长三角新一轮发展大潮风起云涌,面对史无前例的机遇,产业如何实现协同创新,如何迈向高质量发展?这是一廊九城市都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凤形耐磨、华成金研、益佳通电池、新涛新材料、晶瑞新材料5家宣城企业已经确定加入G60科创走廊新材料产业联盟。”宣城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冬云告诉记者,这些联盟是深化G60科创走廊协同创新合作的重要平台,对走廊内创新要素的加速对接、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科技和产业资源的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宣城处于长三角的几何中心,是安徽唯一与苏浙两省交界的地级市。然而在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中,宣城的院所资源、人才,以及原创性研究能力都不能算亮眼。身为G60“新生”,宣城如何把握科创走廊这一重要抓手,在新平台中凸显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答案是:借梯登高,错位发展,分工合作。在如何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上,宣城一直在努力思考,从“目标向东看、步子向东迈”到“向沪苏浙对齐,在全省争先”,再到“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宣城向东发展的口号一以贯之。

  近些年来,宣城尤其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广泛参与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产业分工合作,比如宣城与杭州萧山区共建的羽绒产业园,宣城搭建平台,提供土地、政策,萧山区新塘街道负责规划、招商。就连其“短板”科技创新都有了显著提升。2018年,宣城全市累计招引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50个,引进创业资金8.07亿元,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220人。

  此外,正在打造的宛陵科创基地和宣郎广宁智创走廊还将着力引进G60创新资源。特别是前者,宛陵科创城已列入G60协同创新平台,尽管尚未完工,合肥工业大学宣城研究院、科大讯飞宣城研究院等近30家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已明确入驻,其中更有12家来自沪苏浙。

标签: 宣城;合肥;走廊;长三角;芜湖市 责任编辑: 金晨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