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年在图书馆借多少本书?前不久,在华东师大图书馆发布的“2018年师大阅读力”榜单中,一位历史系博士生以一年5983册的借阅量,傲居榜首。
一年5983册,平均每天就是16.4本,这怎么看得完呀?!无论是学霸还是学渣,这位神人引来了校内外各路“围观”。经采访,这位“借书达人”叫胡岳峰,1990年生,是一位标准的90后;他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历史系,2015年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硕士毕业,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师从刘昶教授。
为何要看那么多书? “热爱那份历史的厚重感”
胡岳峰的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目前主要研究清代货币史,同时正在做清代货币数据库(银钱比价数据库、货币行用数据库)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胡岳峰表示,自己从小便喜欢历史的厚重感,踏上历史学的研究道路,是兴趣使然。“虽然在进入研究领域后对本专业的观感已和大众猎奇性、普及性、公共传播性的认知与诉求逐渐偏离,但还是能在史学研究的现实关照下找到契合点。”
胡岳峰最初关注的方向是中国现当代史,在硕士来到华东师大历史系就读的过程中,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和专题学习的深入,发现对于二十世纪历史问题的一些解释还是需要从更早期的历史脉络中去找寻,故将研究视角前推到明清时期。
而清代货币史这一选题也与系所要求的大阅读量和导师引导密不可分。“能遇见一个好导师,在当今的学术环境中,更应该称之为是一种福分。我很感激导师对我学术研究上的引导和生活上的关心”。
谈到借阅量,胡岳峰表示:“其实不止是我,整个历史系的借书总量都是相当可观的。每门课的老师都会开列课程阅读书单,一门课少则十余本,多则三五十。”
胡岳峰打趣道,“所以我觉得特别奔放、天马行空、活泼好动的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不适合做历史研究的,与耐得住性子、控得住逻辑、坐得了冷板凳的要求有差距”。
如何能看完这么多书? “喜欢纯粹而简单的与书为伴”
胡岳峰的豆瓣书单
“做研究所需的资料有一些是要精读的,这样的书能买就买,‘吃土’在所难免。剩下的就要依靠图书馆了,比如一般用的论著,大型成套文献等。但我也不用背回来,当天借当天还,利用图书馆的记录回头再整理参考文献目录。”
关于如何做到一年借阅近六千本的问题,胡岳峰介绍道:“我在图书馆主要借三种类型的书。第一类是论文需要、数据库收集资料需要。其实,历史学作为传统文科的特点就是严重依赖史料,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所以也有‘史学只是史料学’一说。没有物证的推论,即便是极有可能,那也只能是推论。所以历史的‘真实’和史学研究的‘真实’尚有区别。
“第二类是凭兴趣读的非专业书。跳读速读、略读选读、细读精读……”
而借阅的第三类书,胡岳峰用来做豆瓣书单(题名、标记、豆列等)。“这是我博士二年级下半年开始做的事情。利用每天做研究空余的时间,从A区到Z区的每个书架,从上到下,尽量扫一遍(实在不相关的HOQTVU等除外)。
凡遇到感兴趣的书,就用豆瓣做个标记,方便知道自己见过哪些,哪些领域是干什么的,需要哪些东西,哪些自己以后可能会用等等。”
两年之内,胡岳峰把华东师大图书馆馆藏的大部分流通书籍摸了个底,这个过程让整日埋首卷帙浩繁的专业书籍的他得以活动筋骨,同时也带给他无尽的乐趣与惊喜。
“有时候会看到一些脑洞大开的书,有时候也会看到一些极少有人推荐但同样很有阅读价值的书。”
“其实不论是借书、看书、买书还是屯书,最主要只是因为我喜欢与书为伴,毕竟与书为伴比与人为伴要纯粹简单。”胡岳峰这样总结自己对书的感情。
大学图书馆的体验怎么样? “七年陪伴,都在变好”
胡岳峰的豆瓣读书标记
在华东师大学习生活了近七年的胡岳峰,对图书馆的点滴进步也是如数家珍。
“在图书馆学习这么久,享受了许多贴心的服务,能感受到他们是真正为学生考虑的。比如多种方式借还书,比如储物箱的升级。七年前的储物箱是那种挂锁的,也只有很少的容量,现在越来越好了。总之,图书馆相处的时光会非常舒适,馆内读书、自习的同学们也都很勤奋。”
“一个喜欢读书、想把学问做得好的人,离不开好的大环境。”胡岳峰觉得,学校的学术环境是对他这样愿意潜心学术的人是十分有帮助的。
“师资力量强、学术环境好,这样的外在条件对于达到我们所希望的‘沉潜’很有帮助。”胡岳峰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