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20年前,杭州第一所民工子弟学校成立,拥挤到上厕所都要错时 20年后,学校面积扩大了10倍,每层楼都有厕所
“天成”给外来务工孩子安稳的书桌毕业生懂得感恩,做人做事都不差
2019年05月09日 03:20:11 来源: 钱江晚报 本报记者 宋宾娜 兰杨萍 梁建伟 本报通讯员 徐青华

浙江在线5月9日讯 时光回溯到20年前。1999年1月11日,杭州市第一所专门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民助小学——杭州市天成小学,经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杭城外来务工人员孩子第一次有了专门的学校。

这所学校从成立的那一天起,钱江晚报记者就在报道关注它,记录了它从一所局促的小小学校,发展成如今拥有两个校区的全新教育集团;从第一届全校11个班579个小学生,到如今已经有小学和初中共84个班共3940个孩子。

昨天,钱报记者跟着第一任老校长孙宝瑞来到这所学校,感受这20年学校的大变化。

首任老校长感慨

现在的学生真有福气

一进学校大门,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栋栋红色的多层楼房,教室里书声琅琅,耳边还飘来钢琴声,这所学校看起来和所有的公办小学并没有什么不同。

同行的孙宝瑞老校长不住地感叹:“变了!变化太大了!”刚过80岁生日的他,是这所学校的首任校长,那时的学校非常小,唯一的操场是水泥地的,水泥乒乓球台是最宝贵的体育器材,一个班级最多的时候挤了60多个孩子。

那是1998年底,还有一年就要从杭州四季青小学校长任上退休的孙宝瑞,受命创办杭州第一所、实际上也是中国第一所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的民工子弟学校。

他还清楚地记得,第一年学校招了11个班,579个学生。

他这个校长这一干就是10年,一直到2010年。

记者记得2002年到学校采访,在孙校长的办公室看到,不断有家长进进出出,希望学校能解决孩子读书问题。孙校长是个热心人,只要学校还能挤出一个名额,就会替家长争取。

后来记者经常到这所小学采访,见证了学校这些年的变化:

每年报名时,家长会漏夜排队;学校的学生实在太多了,得错时放学、错时上厕所,学生在楼梯过道上做广播操;

后来学校有了电脑室,孩子们可以学电脑了;再后来天成小学变成了天成教育集团,学校转成公办了,孩子们不用交学费了;

2013年,学校搬进了浜河新校区,仅操场就比老学校大了一圈……

退休后身体一直欠佳,孙宝瑞老校长昨天也是第一次来新校区。

“学校真气派,每层楼都有厕所。学生在这样的学校里学习,是他们的福气。”孙宝瑞一边走在校园里,一边对记者感慨地说。

首届毕业生感恩

学校教我做人的道理

这所学校的孩子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父母有的是在杭州做小生意的,有的开出租或滴滴,有的是环卫工人或餐馆服务员。

现任校长曹国华说:“虽然家庭条件普遍比不上城里孩子,但是他们有很多优点,比如很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强,也懂得感恩。”

我们在学校遇到了回校看望老师的首届毕业生祁胜才。他如今开了一家拉链厂,就在学校附近,只要有空,就会来看自己当年的班主任蒋红。

能够看到当年的老校长,祁胜才更是开心。

“我在天成读了两年,孙校长给我们上了唯一的一次课。”祁胜才一直记得,那堂课上孙校长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他说,学习要好,做人更重要。要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祁胜才后来在杭州读职高,毕业后创业,如今也算得上高收入人群了。“当年读书时,从来没有想过能过上现在的生活。”祁胜才说,班上有很多同学跟他一样,都靠个人奋斗过上了体面的生活。

祁胜才说,他一直牢记老师的教导,心存感恩,因此才会每年都回来看望老师。

蒋红老师从办公室里跑出来时,身边还跟着一个秀气的女生。

蒋老师向老校长孙宝瑞汇报了一个好消息:“女孩叫姜涵佳,江西人,天成小学毕业后读了采荷中学濮家校区,成绩名列前茅,前不久获得保送杭二中资格。”

蒋红是天成小学的元老,1999年就开始带班,当时接手五(1)班,一共54个学生。那届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成绩普遍不好。

10多年后这届学生开同学会,蒋老师发现,全班54名学生来了40多人。这些学生中,当了老板的大概有一半,有10个学生考上了大学。大家从事的行业很广,餐饮、五金配件、装潢、银行……大部分都在杭州,他们有的结婚了,有的在杭州买了房子,发展都挺让人欣慰。

于是,这个原本让她一直担心的班级,最近经常被拿来给现在的学生做榜样:“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只要你努力,肯定会过得好;即使没有考上大学,只要你品行好,也能过上不错的生活。

  20年,见证杭城的包容和美好

  一边是时不时擦身而过、动作轻捷的学生,一边是80岁头发花白的老校长。

  走在校园里,这场景让人感慨。时间见证变化,钱报记者见证了20年来杭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求学环境的变迁。

  记得在1998年,钱报报道杭州一所未经有关部门审批的非法学校,叫“鲁冰花希望小学”。半年后,这所小学因无资质被取缔。

  为了安置这里200多个孩子,1999年,我国第一所专门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小学——杭州市天成小学成立。

  2002年钱报记者梁建伟到学校采访,在校长办公室,看到家长挤挤攘攘,手里拿着一个个塑料信封,里面装着孩子的资料,请校长收留。当时记者也是毛头小伙,只觉得学校小,哪里收得下这么多学生。当年的年轻记者如今早已身为人父,深知孩子入学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多么重大的事。尤其是对那些外来务工者来说,要在大城市给孩子寻一个安稳的学校,绝非易事。

  杭州,却给了他们温暖的怀抱。

  1999年杭州市天成小学的成立,标志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在杭城享受正规教育了;此后短短几年,杭州更多这样的学校成立:明珠教育集团、蓝天实验学校、杭州运河学校……

  2004年,杭州出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杭就学的暂行管理办法”后,外来人口迅速增长。2002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只有2万,2012年超过20万。

  2008年,在民工子弟入学人数爆涨的时候,杭州市政府出台政策,给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杭州读书“同城待遇”:义务教育阶段与当地学生一样享受免费。

  杭州这座城市,不仅最早建立了专门的民工子弟学校,还鼓励他们到普通公办学校随班就读。如今在杭州主城区公办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人数约为12万人。

  这些“流动的花朵”,在杭城有了一张安稳的书桌。

  天成小学现任校长曹国华说,学校做过一个统计,学校历年毕业的学生,有近80%留在了杭州,成为新杭州人。记者 兰杨萍



标签: 学校;天成;学生;校长;孩子 责任编辑: 汪江军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