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5月1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纪驭亚)“春色如许,钱塘江畔好读书。”
2016年,杭州高级中学1966届校友、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在回母校参加樱花文会时,为学弟学妹们题写了这句话。
读书,读好书,也是杭高建校120年来始终不渝的底色。无论是徐志摩、郁达夫、张抗抗等文学名家,还是吴自良、胡海昌、张效祥等52位院士,他们先后走入杭高,在打开阅读视野的人生最佳阶段,通过文学滋养成长,为日后耀眼各自时代而沉淀下厚积薄发的力量。
也正因如此,从杭高成立起,“私房书单”就以各种形态、方式存在于校园里,成为更迭历史中的特殊见证。趁着这次120年校庆,杭高的老师们梳理了一份百年老校的百年书单。蜿蜒岁月里,名家们曾在青春期留下怎样的阅读印记?中学生所热衷阅读的书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折射出怎样的时代脉络?从这些凝聚着历史印记的书单里,我们尝试和时空对话。
1911年
关键词:全本阅读
这份目前所能追溯到的杭高年份最早的书单,来自徐志摩1911年在校的一学期日记。当时的徐志摩,年方十四,刚从私塾升入中学。
1911年至1915年,徐志摩就读于杭高的前身——浙江官立第一中学。彼时,清朝末年已近,私塾林立,公办中学稀缺。整个杭州地区,就这一所刚创办十余年的5年制公办普通中学。
据郁达夫在《远一程,再远一程!》中的回忆,当时官立第一中学算是最难考的公办中学,但实际考题还是比较简单的。“一篇中文,两三句英文的翻译,以及四题数学,只教有两小时的工夫,就可以缴卷了事的。”
学业压力自然也不重。杭高校庆办主任、语文高级教师高利说,在这一学期的日记和课程表里,徐志摩的学习日下午,经常都记录他出去玩的轶事,例如在西湖边喝茶。
宽松的学业氛围,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了充分自主权。对于学霸,这自然是好事。梳理徐志摩的日记,我们发现,短短一学期,他就全本阅读了《史记》《左传》,新小说《新三国》《新西游记》,英国侦探小说译本《三名刺》,《西湖报》和作者以唐宋八大家为主的古诗文17篇。而且这还仅是记录进日记中的书目,或许并不完整。
我们在郁达夫回忆徐志摩的文章《志摩在回忆里》也能窥得一二当时的情形:教室、宿舍里,戴着金丝边眼镜的徐志摩,手里拿着一卷有光纸上印着石印细字的小本子的身影,时常可见。
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点在徐志摩的书单中也有迹可循。“他所阅读的书目还是以古诗文为主,例如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韩愈的《与孟东野书》、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等,也是现在在校高中生耳熟能详的篇目。欧阳修的《丰乐亭记》还曾出现在语文高考试卷中。当然也有不少篇目,现在的高中生都未必吃得消。”高利分析,徐志摩的阅读涉猎面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已比较广。例如《三名刺》就是当时尚属罕见的外国翻译小说。《西湖报》相当于现在的《杭州日报》,但在教育分层严重的清末,读报还是高知分子的小众行为。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只有学有余力且视野广阔,才会将报纸作为课外读物。
更为难得的是,徐志摩已经全本阅读《史记》《左传》。“现在我们的高中课本只在全本中选了几篇作为课文。杭高自我要求比较高,高一就要求学生至少学习全本中的十几篇,但有时间有兴趣阅读全本的学生应该比较少。”高利笑着说,当然,现在其他科目的学习要求和压力可比当时高多了。当年中学的数学考题鸡兔同笼,如今怕是连小学生都难不倒。
1920-1930年
关键词:救国
时光走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朝代已然更迭,浙江官立第一中学也更名为省立第一中学,分了初中和高中部。
位处中国东南部的杭州,因为战争的暂时平歇,有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时期。
那些当时走在思想前沿的高中生们的思想印记,如今通过他们曾翻阅过的书目而被留存。
在1920年杭高推荐书目与说明中,民智书局的《中山全书》、鲁迅的《呐喊》都在被推荐之列。《资治通鉴》《老子》《唐百家诗选》等经典书目也占了推荐书目的半壁江山。“按照书单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必须从经史子集四类中至少各选读一种,于现代注译中至少选读四种。”高利说,时局混乱也对象牙塔内学生的内心不断形成冲击。如果当时就有微博热搜,怎样才能救国?怎样才能让国家进步?一定都是常年挂热搜榜最前列的话题。
“两弹一星”元勋吴自良院士就是在上世纪20年代末考入该校初中部,而后又考入高中部。据他的儿子吴康琪回忆,中学时代的父亲除了学习还会思考一些社会问题和国家大事,如中国为什么这样贫穷落后,总是受列强欺侮,并逐渐接受科学救国的思想,这些思想也成为他发奋学习的一份动力。此外,他在高中时很爱文学。高一时背完莎士比亚剧作原文,并因此获得英文免修,有了时间去学德语。这些高中时代的积累,在吴自良日后留学美国都派上了用场。
1930-1940年
关键词:英文原版书
文理融通,也是当时杭高学霸们的共同特色。吴自良的学长,在1930年至1933年就读于高中部的中科院院士邹元爔,也是文学爱好者。网上至今还能找到他的诗作《秋夜怀增瑾隔离在安化路宿舍》——“今夕复何夕,离人独倚楼。凝眸怀往事,识面忆杭州。”
通过图书馆上世纪30年代购置的中文图书目录,我们发现,当时的杭高学生所阅读的书目相当前沿、丰富,无所不包。例如,《高等有机化学》《化学命名原则》《经济学入门》《自然科学概括论》《东北现状三册》《英语会话公式》等。
“上世纪30年代,杭高图书馆购置的新书数量多、质量高,书单里还首次出现了英文原版书。”高利分析,在青春期阅读书目是否广泛全面,对一个学生的终生发展非常重要。这也是杭高百年间始终重视学生阅读的关键原因之一。
1939年8月,因为战乱,省立杭高和省里其他同样内迁疏散的高中一起,在碧湖成立了浙江省立临时联合高级中学,查良镛(金庸)在那一年考入联高。在《金庸传》里,我们也找到了有关杭高图书的记录——联高的图书、设施主要来源于杭州高级中学,杭州沦陷前夕,杭高几乎把所有图书、仪器都及时转运出来了。图书馆设在紧靠龙子庙北墙的平房内,有《万有文库》《大英百科全书》《国学基本丛书》《汉译世界名著》等,鲁迅、茅盾、冰心、巴金等人的著作都有,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甚至斯诺的《西行漫记》也可以借到。不大的阅览室靠墙四周陈放着各种辞典、字典、百科全书、中外地图册等工具书,报刊架上有《大公报》《东南日报》《译报》等,还有《中学生》《科学画报》《国文月刊》《全民抗战》等,《大公报》是查良镛喜欢读的报纸。
1952年
关键词:前沿
如果回望杭高百年来用卓立潮头的豪情铺成的道路,我们会发现,那些此后灿烂于人类文明史的院士名字,多数来自上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这些占据杭高历史六分之一的时间里,杭高近二分之一的院士校友聚集于此,学习于此,为未来的璀璨积蓄下能量。
就在去年4月的杭高读书节,1952届杭高毕业生洪礼华老人,向母校归还了一本名为《原子与原子能》的书。
“当时我在课外很喜欢看一些数理化和科技前沿的书。”洪礼华告诉记者,自己从高中毕业后就进入高校学习铸造专业,此后也一直从事相关领域研究。他与西安理工大学合作研究的铸造工艺课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先进工艺已纳入大学教材。而能够早早确认自己的人生方向,与高中阶段大量阅读前沿科技类的书籍是密不可分的。
洪礼华正是上世纪50年代杭高毕业生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缩影。“当时杭高不少学生都喜欢看前沿科技类的书籍,思想也非常前沿。”高利在搜集校史时发现,在当时杭高学生报考高校时,除了清华、北大外,位于北京的八大院校也非常热门。这八大院校涵盖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北京石油学院等,都是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在面对即将到来的经济建设高潮前,需求量巨大的领域。而这些高校也成为在杭高浸润前沿科技的学生们的首选。
1988-1996年
关键词:金庸和名著
在时光的长轴里,当人们谈论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总会感慨“真是个读书的好时候啊”。没错,那是一个传统文化热的年代,也是一个国民摆脱禁忌、求知向学的年代。
杭高校友金庸的小说开始陪伴几代青少年的成长,塑造着他们的英雄人格。“当时高一高二的学业还算轻松,同学们看的课外书各有不同,但看武侠小说的比较多。不光去图书馆借,家里也被塞得满当当。”杭高工会主席谢永明就是杭高1988届毕业生,他回忆,当时央视版《红楼梦》非常火,但因为有电视的人家并不多,同学们主要还是看名著原著。除了《红楼梦》外,《三国演义》《水浒》《岳飞传》也是大家看得比较多的书籍。
《第三次浪潮》《混沌》《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些杭高少年已经开始在巨人思想的指引下,为“创造未来”而努力。
1994年,电视剧《三国演义》爆红,部分家庭已经拥有彩色电视。看完电视剧还不过瘾的同学们,纷纷捧起了《三国演义》原著。“我们的高中语文课有个传统,每周抽一堂语文课的前10分钟,请一位同学上台给大家介绍自己最近阅读的书。”1996届杭高毕业生、资深媒体人傅静之还记得,自己分享的是英文版的《飘》。“高中三年,学业比较紧张。同学们基本都在读世界名著和中国名著。”
2019年
关键词:多元化
王国维、东野圭吾、大冰、木心、龙应台……最近,高利在自己所任教的高一(9)班做了个调查:你上一个学期看了哪些书?同学们交上来的书单,五花八门。
“如果要找出一些杭高坚持了120年的事,阅读一定位列其中。但如今,可选择的书实在太多了。无论是老师推荐书单还是学生自己选择看书,都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而同学们也更有个性了,通常他们都会根据自身兴趣,而非书单来选书。”高利说,比较遗憾的是,因为课业比较紧张,鲜有学生愿读《庄子》《史记》等原典了。作为语文老师,他很希望同学们在个性阅读、兴趣阅读的同时能够“捍卫经典”,因为经典是经过时间检验的,能让人受益更多的书籍。
高三(1)班的俞盈盈因为爱看书在杭高小有名气。哪怕已经进入高三,她也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爱好,在过去一年里看完了50多本书。
“我喜欢马尔克斯、蒋勋和木心。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让我充满好奇;木心娓娓道来的讲述,让我在读书中不断思考人生。”俞盈盈告诉记者,自己跟同学之间也会互相推荐书。但大家通常都会推荐一些浅阅读的书籍。“平时学业压力比较大,看书就成为一种放松、看世界的方式。啃大部头需要花大量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
和盈盈聊天时,我们站在图书馆的门口,时不时有同学进出借书。碎金般的阳光打在图书馆的红墙上,也打在了她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上。
此刻,不如一起读书。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