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生命教育”在杭州进行了10多年,科学老师们感触颇多
这可不是游戏,是种责任
2019年05月31日 06:44:14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记者 梁建伟 通讯员 陈宏程

杭州滨和小学的小马已经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

  浙江在线5月31日讯 在很多国家,“生命教育”是中小学课程中的一项正规课程,在教学中有重要地位。

  近几年,我国对“生命教育”也逐渐重视。从2004年辽宁省制定《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开始,上海、湖南、吉林等地陆续颁布了关于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指导纲要或实施意见。2010年国家教育部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

  那么,目前杭州的“生命教育”开展得如何?

  孵小鸡

  不是短期游戏

  郑维庆是杭州市保俶塔申花实验学校的科学老师,从2014年起,他就带学校“小神农社团”的社员们一起孵小鸡。

  在郑老师看来,“生命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孵小鸡,承担起保护小鸡成长的责任才是最重要的。“许多学校把孵小鸡作为一项作业,没有事先教给孩子孵化和养殖的知识,以及在城市中养小鸡会遇到的困境,这样只是把小鸡当作玩具,和真正的生命教育背道而驰。”

  在郑老师的“小神农社”里,他会先教孩子孵小鸡、养小鸡的要点,比如多久换一次孵化器中的水、小鸡孵出来后把喙尖剪去等。并且每个想要领养小鸡的成员,必须要和家人、邻居协商好,在大家都没有意见的时候才可领养。

  “其实,现在想要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还是很难的,我们小时候,很多人都知道或者看到过母鸡如何孵小鸡,那是最贴近自然的,但现在即使在农村也很少用母鸡孵化,而是买鸡苗,鸡苗也是大型孵坊出售的。”郑老师感慨道。

  杭州市星澜小学302班科学老师喻国凤也有同感。“和学农、学军相比,孵小鸡、养小鸡的周期很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长期照顾小鸡,期间会遇到家人的不理解、小鸡生病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养小鸡绝不是个短期游戏,而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内心呵护。”

  两年之前,喻老师的班也进行了孵小鸡活动。鸡孵出来后,因为班级空间有限,学生们集思广益,将鸡送往农村老家养。每个长假,这些领养了鸡的学生,都会拍一段视频让同学们知道鸡的近况,直到现在,同学们还对自己的小鸡非常关心。

  “今年我们班的同学做了PPT,将自己在养鸡时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一年级的孩子,这样可以让每一只小鸡都能健康长大。”喻老师说,学校每一届的一年级学生都要孵小鸡,从小鸡破壳而出到养殖的过程,可以看到学生对一个幼小生命的担当。

  生命教育

  不能刻意为之

  杭州滨和小学校长田燕芳认为,生命教育是让学生觉知生命、认同自我的教育,不能刻意为之。

  一年前,滨和小学养了两匹矮脚马,深受学生喜欢。后来,小母马和和怀孕了,大家兴奋地取好了小马的名字。和和临产前,学校老师和校长还轮流带和和去操场做“产前运动”,希望帮助这名特殊的“产妇”更好地生产。

  但和和遭遇难产,生产日期比预计提前一个月,从凌晨一直生到早上,最后小马宝宝还是未能成活。

  在悲伤之余,田校长借助小马难产策划了一次“生命教育”,通过一段绘本视频引入,从婴儿逐渐成长、衰老一直到生命结束,让孩子们领悟,死亡是生命必经的过程。同时,通过小马生产的部分视频,让孩子知道父母养育的不易,要懂得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这次的生命教育中,许多孩子都哭了,还写下了对妈妈的感激话语。“我认为,生命教育融合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不是为了生命教育去养小马,而是通过养小马丰富孩子的生命历程,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了解生命的存在。在和小马相处过程中,孩子能自然地受到劳动教育、爱心教育、学科教育、生命教育等等。”田校长认为,真正的生命教育应该是贯穿在生活中的,需要家长和老师引导。

  而幼儿园没有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老师们是把生命教育融合在生活中,“一日生活皆课程”。

  “不久前,幼儿园里一只经常陪伴孩子的蟾蜍死了,孩子们知道后非常难过,一起把它埋在了它经常出没的草丛中,还在上面撒了石榴花瓣。看到孩子们这样的举动,我触动很大,于是那天午睡的睡前故事,我给孩子们讲了《楼上外婆和楼下外婆》,让他们知道,生老病死是每一个生命无法逃避的现实,只要你心里一直记得那个生命,它就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东城第二幼儿园老师刘小红说。

  孩子与外部世界建立关系
  小学阶段是关键期

  在杭州市教科所特级教师、家庭教育专家韩似萍看来,生命教育不是系统的知识传授,不是说教,而是培养学生对生命文化的感知,是个人素养的提升。

  韩似萍说,用孵小鸡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本质上是没有错的,因为小学阶段是孩子与外部世界建立关系的关键期。在这个时候,亲手养育一个生命与之建立美好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生命教育绝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教育,不是简单复制孵小鸡这样的活动。韩似萍总结杭州对生命教育十多年来的探索,认为判断生命教育有效与否,要看教育是否带给学生正能量,比如在养动植物时是否让孩子更有爱心,在与生命的互动中感受到自然的力量,感恩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

  “生命教育不仅仅是被强化了的安全教育、心理教育,甚至是法制教育,还原生命教育的本意,即真正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在她看来,真正的生命教育应有三方面内涵:培养孩子对生命的态度、提高孩子经营生命的能力、教会孩子开发生命的潜能。

  比如让孩子与大自然建立良好的关系,有感恩自然的心;让孩子学会劳动,在劳动中提升能力,而非让劳动成为惩罚;让孩子获得经营情感的能力,无论是成功、失败、顺境、逆境都能坦然面对;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天赋,从而开发他们的潜能,活出精彩……

  “生命教育必须是让孩子说自己的事,老师要让孩子从外部的事情当中,获得对自己生命的体悟。”韩似萍说。


标签: 小鸡;生命教育;老师;外部世界;领养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