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赤足走在田埂上成为一种潮生活 “钱塘农园”勾起城里人的思乡情
2019年06月03日 09:44:57 来源: 杭州日报 张雅丽

  “黄昏的钱塘江旁,洒落一地金色暖阳,农园也披件柔软的金黄绸衫……”民谣《乡间小路》的创作者叶佳修,为“钱塘农园”改编创作了新歌——《赤足走在田埂上》。5月31日,“钱塘农园”以免费预约制的形式正式对外开放,作为钱江新城二期最先启动的一个景观类项目,它瞄准了城市人回归乡村、涌起乡愁的田园生活。

  在乡村旅游处于蓬勃发展期的当下,大多数的田园综合体试着从旧式农业向炫酷、时尚、创意农业的方向转型,借创新力、差异化,成为田园项目能否突围的关键。

  回归田园,变成一种潮生活?

  新开园的“钱投·钱塘农园”,是杭州市钱江新城投资集团对钱江新城二期待开发区域内实施耕植土、历史文脉等资源利用的重点项目。

  农园整体共分为南、北两个区块,北区块为167亩农田,遵循自然的节奏进行耕作,“在地、生态、循环”;南区块为54亩文创园区,以80-90年代的农民民宿为建筑肌理,在保护“农桑环绕、民宿矗立其间”的传统生活场景前提下,对餐饮、民宿、市集、创客等平台进行了跨界整合。园区内的核心板块,由绿野市集、自然club、土壤银行、香草园、可循环利用中心、轮作园、畜牧园、鲜果园等构成。

  杭州钱江新城商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福珍介绍,钱塘农园的土地,早前是当地居民的菜地,是杭州人的“菜篮子”,积存了很多肥沃的耕植土,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市钱投集团把这些土壤剥离并储存起来,通过“土壤银行”的理念,在土地开发建设的空窗期,建立了土壤循环生态等。

  从“土壤银行”到“昆虫旅馆”、“ 农耕生活”,农园正将传统农园以时尚、新式、寓教于乐的方式所呈现,并试图与城市人多元生活需求进行无缝对接。

  做田园梦易,实现田园梦难

  无论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还是“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田园梦。

  空气中淡淡的泥土气息,难免让人心旷神怡,田园综合体无疑是现阶段乡村旅游、农旅融合的新势力,需求量在急速上涨的同时,尚未形成规模、品牌和个性化的项目,风光之后,难免会后续乏力。

  中国儿童中心事业发展部负责人宗丽娜在日前召开的2019长三角一体化文旅融合论坛上表示,目前乡村旅游市场上的田园综合体,有相当一部分项目同时具备乡村游和亲子游的标签。然而,现在很多生态园,资源、内容配置不足,导致了项目的吸引力与消费者黏性在不断减弱。

  做田园梦易,实现田园梦难。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中旅学院院长梁雪松表示,在乡村里做田园项目,其实门槛不高,但必须走出粗放型的体验模式,才能打破“一次性旅游”的尴尬,体验感才是都市人“田园梦”能否实现的关键。

  同样是田园综合体的桐庐凤溪玫瑰园,近年来在经营观赏性玫瑰园的基础上,又发展了玫瑰饮品、玫瑰美容产品、玫瑰甜品的制作体验,以及民宿项目。黄伟舜是该项目创始人之一,他认为,旅游者已将田园度假视作一种生活方式,既要保证田园生活的基本要素,又需要丰富且多元的体验,否则,只会给旅游者留下“好无聊”的记忆。

  郑福珍也透露,“钱塘农园”从规划到运营,与市场上大多数的农园综合体有明显的差异。首先,农园以免费预约制向市民游客开放,日均3000人次的接待量不成问题;农园开辟了专属板块,提供“土地认领”服务。此外,农园内多元化的空间板块,试图符合了城市人所期待的田园生活美学。

标签: 田园;钱江;田园生活 责任编辑: 王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