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18日讯 近日,滴滴出行正式向全社会公布《滴滴网约车驾驶员防疲劳驾驶规则》。为了更好地保护司机和乘客的出行安全,引导司机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平台自2017年起试行长时策略(计费时长累计10小时强制休息),2019年8月起加入短时策略。疲劳驾驶规则自推出后经历过多次调整,并仍在不断优化过程中。
经过多次优化迭代,目前已经覆盖全国包括快车、优享、专车、豪华车在内的所有滴滴网约车驾驶员。这也是出租车和网约车行业首个依托技术手段,实现真正有效防止疲劳驾驶的安全规则。
据了解,该规则是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的要求,结合滴滴不同业务线的实际情况制定的。规则包括短时策略和长时策略两部分。
其中,短时策略要求,所有滴滴网约车驾驶员服务时长(从司机接到订单到订单结束计费的全部时长)累计满4小时且之间一次性休息时间不足20分钟的,需要下线休息20分钟才能再次上线接单。
长时策略则要求司机在达到一定计费时长(从乘客上车后司机点击开始计费一直到结束计费的全部时长)后休息6小时才能上线,根据不同业务线的特点有所区别。
例如快车司机为10小时计费时长,专车司机为9小时计费时长,而由于豪华车是预约服务为主,因此要求计费时长达到6小时且在线时长达到14小时,同时计费里程达到200km,才需要休息6小时后再次上线。
滴滴上了防疲劳驾驶,那么其他平台呢?如果司机多平台接单,安全谁来保障?记者注意到,在去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净化网约车行业发展空间促平台提升内功》建议中指出,建议从全国政策层面明确一人、一车、一平台。他表示,如果未规定一人、一车、一平台,司机为多个服务平台服务,在疲劳驾驶的状态下出现事故,无法划清主体责任归属,不仅对乘客安全造成隐患,也为赔付责任的划分带来困难。
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维维认为,尽管国家法律法规对禁止疲劳驾驶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出租车以及传统客运、货运等行业执行得并不到位。出租车行业长时间疲劳驾驶已经是公众普遍的常识,只有出了事情追究责任的时候才会有人在意。滴滴此次向全社会公示网约车驾驶员防疲劳驾驶规则,既是基于自律,也是对司机、乘客和公众的安全负责,值得传统出租车行业以及其他网约车企业学习、借鉴。
上海法律与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财经评论员刘远举表示,在传统巡游出租车行业,疲劳驾驶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手段,许多出租车驾驶员为了获取更多的收入,连续工作12小时甚至24小时才休息、换班,极易发生道路安全事故,给乘客、自身和公众都带来极为危险的安全隐患。
“网约车出现之后,也需要面对同样的问题,然而与巡游出租车不同的是,网约车可以依托线上技术手段,实时监控司机的服务时长和计费时长,从而制定规则,有效提醒和预防司机疲劳驾驶。在目前需求远大于供给的现实情况下,网约车平台这样做本身会损失一部分运力和经济利益,因此目前除了滴滴之外,还没有其他网约车企业采取同样的做法。未来是否会跟进,还是取决于其他网约车企业是否和滴滴一样把安全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刘远举表示。
进入6月,滴滴以“安全生产月”为契机,贯彻出行安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逐步开展一系列安全透明化行动。在公布网约车防疲劳驾驶规则、公示《网约车物品遗失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之后,后续滴滴还将公布安全分单策略,让滴滴日常的安全管理及安全规则更加公开、透明,广泛征集意见建议,并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