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这个病人要求手术“插队” 背后的故事感人又心酸
2019年06月22日 07:48:12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浙江在线记者 郑琪 通记员 林云飞 李介辰

  “读前半段我以为是倔强病患,后面才发现是医者仁心。”

  浙江在线6月22日讯 这句话的结尾还配上了“哭”的表情。这是浙二眼科中心副主任徐雯教授朋友圈的留言之一,代表了大多数人“鼻子一酸”的读后感,也包括了钱报记者。

  徐雯教授这条朋友圈的原文见右图。

  5000多天

  他每天和射线打交道

  文中描述的“拼命三郎”是谁,现在怎么样了?钱报记者得知他来杭州复查,前天上午赶到医院,和他见上了面。

  他48岁,个子不高,穿着黑色短袖,头发花白了不少,拎着一个病案袋,独自站在一楼大厅楼梯拐角处,正在等待眼科检查。

  “你好,我姓叶。”这样主动的开场白之后,这位老实人就陷入了和钱报记者“一问一答”的对话里。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叶大哥不是一位临床医生,却每天和临床患者打交道——他是温岭一家医院导管室的一名技师。

  导管室主要是做介入的,日常处理的包括心梗、外伤出血、化疗、动脉瘤、脑中风等介入手术,而这都需要利用介入设备。

  在叶大哥所在的科室,只有一台介入设备,近几年,随着患者和介入手术不断增多,设备几乎24小时运转。而设备开着,他就必须在。

  作为技师,叶大哥的职责是要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而这也关乎患者手术安全与成功与否,绝不能出一点差错。

  每台手术开始前,他需检查设备功能,预热机器;每台手术进行时,他需全程监控,必要时得穿上沉甸甸的铅衣,进到导管室帮忙;每台手术结束后,他需复查设备,对仪器进行调试。

  从2003年入进科室,这样一整套的操作流程,叶大哥重复了15年、重复了5000多天、重复超过了10万次。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他也被同事们称作“和射线每天打交道的人”。

  高度近视+白内障

  看病插队就怕耽误工作

  你可能想不到,对叶大哥来说,天天都是急诊,尤其到了晚上。

  最夸张的一个晚上,导管室连着做了18台手术,主刀医生换了几波,而管仪器的他却熬了一宿,直到凌晨5点才下班。

  说起来,叶大哥的老婆也挺委屈的,老公白天8点上班、晚上8点下班,在家里没呆一会儿,医院说有急诊,沙发还没坐热,人又跑到医院去了。

  对叶大哥来说,这已是工作常态。

  他从来没请过年休,“是辛苦点,但不能因为我耽误事吧。”他是一个担心自己给同事、医院造成不便的人,就连这次看病、手术,也是一个人来。

  叶大哥戴着一副眼镜,镜片特别厚。他说,我从小视力不好,高度近视,现在双眼都超过了2000度。

  高度近视并不影响日常工作,他也从未在工作上犯过错。对此,他的描述特实在,“(设备按钮)看不清的话,就贴近一点看,肯定得保证设备运行没问题。”

  3年前,因为高度近视,白内障也早早找上了他,右眼视力降到0.1。

  叶大哥来杭州看病,门诊和手术都想“插队”。在诊室里没说几句,他就想着看完立即回单位干活了。这次做白内障手术,请假3天,他也打算尽量别“用完”,能早点回去就早点。

  令人高兴的是,前来复查的他,视力恢复非常好。右眼手术很成功,术后视力已经到0.6,这辈子从来没看得这么清楚过!左眼也即将手术,另外密切关注的血压也非常稳定。

  主刀医生徐雯教授一边为叶大哥检查,一边唠叨,你有高血压、高眼压,终身要密切随访这两个“压”,脑子里的血管爆掉就是中风,眼睛里的血管爆掉就是失明。

  作为医疗界的同行,徐雯教授对他的工作感同深受,她自己也是临床、手术、研究、会议、教学连轴转,周末都没得休息。“现在很多医生都这样,一直要到体检出问题了,彻底亮红灯才肯请假。”

  面对大家的“唠叨”,叶大哥再三保证,以后一定注意自己的身体情况。

  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工作节奏普通都比较快,但无论什么行业,我们都不鼓励过劳,更何况是为大家守护健康的医务工作者。

  切记,在健康面前,任何人都没有豁免权。

标签: 大哥;近视;导管室;白内障;打交道 责任编辑: 汪江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这个病人要求手术“插队” 背后的故事感人又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