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7月7日讯 “良渚古城遗址证明了它的完整性、真实性,边界合适,符合世界遗产第3和第4条标准,我们建议将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建议所有的遗产组成部分全部列入保护单位。”
良渚古城遗址审议一开始,主持人照例请“陪审团”发言——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委托的评估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以下简称ICOMOS)。
女专家用了3分多钟陈述,就完成了文本汇报。
大会上,ICOMOS专家在评估报告中认为:“良渚古城遗址符合世界遗产三、四价值标准,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价值标准一共有10条,前6条标准针对文化遗产,后4条给自然遗产用,第7条可以共用。文化遗产只要满足前六条中的一项,就够格,可成功申遗。
我们良渚古城遗址符合两项标准。
良渚古城遗址
符合两大世界遗产标准
良渚符合第三条和第四条标准。
第三条是“能为延续至今或业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良渚是如何见证的?来看ICOMOS的解读——
良渚古城遗址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力与信仰中心,建造了距今5000年前的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以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为主的出土物,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并以其时间早、成就高、内容丰富而展现出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多元一体”特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城市考古遗址的空缺,为中华5000年文明史提供了独特见证。
再看第四条标准“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ICOMOS在报告中这样说——
良渚古城遗址在空间形制上展现出的向心式三重结构——宫殿区、内城与外城,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等级“秩序”建设、凸显权力中心象征的典型手法,揭示出长江流域早期国家的城市文明所创造的“藏礼于器”和“湿地营城”的规划特征;以及作为城市水资源管理工程的城址外围水利系统,在工程的选址、规模、设计与建造技术方面展现出世界同期罕见的科技水平,展现了5000年前中华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
四大种子选手
四大价值要素
良渚王国那么大,到底派哪些“明星”代表去世界的大舞台亮相?要知道83年来,已经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多达1000多处。
我们看到,良渚古城遗址最终派出了4位种子选手——01号瑶山遗址,02号谷口高坝区,03号平原低坝——山前长堤区,04号古城区遗址。
从它们身上,可以提取出绝对的竞争力——也就是最终被ICOMOS写进报告的四大价值要素“城址、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和以良渚玉器为代表的出土器物”。
那么,就来听钱报记者来解读一下,这四大种子选手的强大竞争力在哪里。
先来说头牌城址。良渚古城总面积6.3平方公里,相当于8个故宫那么大。不光在同期,即便在后来青铜时代都非常罕见,在世界也是罕见规模。而王所居住的莫角山宫殿区,位于整个古城的正中心,占据了古城1/10的面积,堪称中国最早的宫城,也是规模最大的史前宫殿区。城址还划分出若干不同的功能区块,并呈向心式三重结构。
外围水利系统是良渚古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良渚古城遗址的地理边界。
中国水利史的第一课,都是从大禹治水讲起的,距今4100年到4000年间。可惜,一直没有发现实物。之前现存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迹,则晚到春秋和战国时期,比如都江堰。而良渚水利设施比大禹治水还早1000年。这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坝系统,也是同时期规模最大公共工程,控制范围达到了100平方公里, 堪称“世界第一坝”。
可以说,它改写了中国与世界的水利史。
良渚古城遗址的城址内外分布着若干处不同等级的墓地。良渚人的墓地,就是身份的象征,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判断,你到底是王,还是平民,比如分布位置、选址特征、营建体量、墓葬的排列方式、埋葬规制、随葬品的数量、类别、组合以及用玉制度等等。花头精太透,这才能构成良渚社会高低悬殊、层级复杂的阶层分化,为环太湖地区区域性早期国家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良渚古城遗址的出土器物总量达1万余件,而玉器的总数不少于7000件。良渚玉器太独特了,蕴含的信息量太多了。过去人们把它当装饰物来看,随着研究的深化,发现它更重要的是对当时整个社会制度、序列等级的见证,而不是一个装饰品和艺术特性。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