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后申遗时代,杭州要做“大遗址”保护的世界典范
擦亮良渚名片 当好“薪火传人” 讲好中国故事
2019年07月08日 08:15:32 来源: 杭州日报 通讯员 李力行 梁心韵 斯金叶 记者 俞倩 熊艳

丁以婕 摄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古老的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东方。

  7月6日下午,阿塞拜疆巴库会议中心,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阿布尔法斯·加拉耶夫敲响了手中的木槌,位于杭州余杭的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代表中国政府在发言中表示,良渚古城遗址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是一件令全体中国人民喜悦和振奋的事情。未来,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做好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的深度合作。

  “感谢大家对杭州的信任和厚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江勇在代表遗产地政府表态发言时说,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意味着崇高荣誉,更代表了重大责任。

  谈及如何进一步加强对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传承、研究和利用,周江勇说,我们要当好良渚古城遗址的“保管员”,要当好良渚文化的“研究员”,要当好良渚文明的“推广员”,具体要做好“深化、联动、激活、互鉴”四篇文章。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长期、系统的考古工作仍需继续推进,如庞贝古城、吉萨金字塔及孟菲斯古城、秦始皇陵、殷墟等,都经历了上百年乃至两三百年的考古工作。”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说,接下来,我们将按照国家文物局十三五跨省课题,以长江下游江浙沪皖为主,主要研究崧泽至良渚文明的形成与模式等相关问题,“‘大遗址’保护成世界性课题,浙江主要将以杭州余杭1000平方公里盆地的全面调查为主要切入点,开展‘良渚大遗址’保护的社会、文化、环境等全方位研究。”

  未来将开展 “良渚大遗址”考古研究

  “2011年西湖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杭州和浙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圆了杭州老百姓的‘世纪之梦’;2014年的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使大运河这一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更加充满生机。”浙江省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副调研员赵勇说,如今良渚古城遗址顺利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杭州打造“世界遗产群落”,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建设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的又一张“金名片”。

  “良渚遗址从1936年发现和首次发掘以来,已经有80多年历程,经过了四代考古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说,尽管学术界对良渚文明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已有了比较高的评价,但作为一个复杂的史前文明,现在还只是揭开良渚文明的面纱。

  2007年之后,良渚古城考古开始进行系统的、持续的考古工作,每年的考古工作持续300天以上,考古工作人员也从原先的几人发展到如今的二十余人,包括10余名研究人员和10余名专业技工。良渚考古的研究方向除传统考古外,还包括了数字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地质考古、环境考古、文物保护等。同时还招聘勘探队伍,不间断地对遗址范围进行全覆盖式勘探和系统调查。

  刘斌表示,未来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化,良渚文明仍将立足田野,继续加强相关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工作,掌握尽可能多的良渚文明的历史事实,揭示其形成、发展、演变、衰落的发展规律,归纳其文明模式和特点,理解其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过程中的作用、地位和特点。

  刘斌说,目前良渚考古工作已制定详细计划,将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开展各方面的工作,例如,良渚古城内的功能布局、组织结构等相关细节尚待持续探索,良渚遗址所在的1000平方公里腹地内遗址分布情况有待深究。

  推动良渚遗址研究工作走向“国际化”

  良渚有辉煌的过去,也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要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

  刘斌说,田野考古工作结束后,考古所会将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及时组织编写考古成果的研究报告,如《良渚古城城墙发掘报告》《美人地遗址发掘报告》《莫角山遗址发掘报告》等。同时,为扩大国际影响,将既有的良渚考古相关的重要资料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发行,包括《权力与信仰》《良渚古城综合研究报告》《反山》《瑶山》《卞家山》《文家山》《良渚王国》《良渚考古八十年》等,正是这一篇篇报告和出版物,才一点点在国际学术界以及公众心目中拼出日渐清晰的五千年前模样。

  “申遗成功之后,我们计划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设立良渚国际考古研究中心,参考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如土耳其的恰塔霍裕克遗址,每年有计划地适度开放良渚古城的勘探、考古和研究、保护工作给国际知名团队开展合作,摸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良渚遗址地位相称的合作研究模式,全面提升我国考古研究的国际化水平,使之成为一个针对良渚考古的国际化合作研究平台。”刘斌表示,还将联合国外知名大学(如英国伦敦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考古研究所打造东西方文明比较研究平台,建立常态合作交流机制。

  “我们将持续加大良渚遗址的学术研究,讲好良渚故事,发出良渚声音。通过多学科和国际合作的方式开展工作,推动良渚遗址研究工作走向国际化和公众化。”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俊杰说。

  有效地保护良渚遗址是一道永远的试题

  世界遗产所代表的是人类更为永恒与久远的价值观,对于这些申遗成功的遗产地来说,如何创新、有效地做好保护,是一道永远的试题。

  “这个可喜可贺的消息对于杭州来说太珍贵了。”西湖遗产监管中心主任杨小茹认为,西湖之所以能够申遗成功,最关键的就是“保护”二字:“十年磨一剑,早在2001年西湖就开始进行综合保护工作;在西湖申遗成功后的2011年7月13日,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揭牌,这个中心承担起了西湖申遗成功后多项重要的工作。”如今,后申遗时代的西湖风景名胜区仍坚持“六不”承诺: “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如今的西湖越来越展现出自然山水和东方文化的完美结合,湖城相依,和谐共生。

  “良渚古城遗址与西湖一样,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不代表对其保护工作就此停止,对于遗产地来说这将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杨小茹说。

  良渚遗址的发现,迄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张俊杰说,近一个世纪以来,从各级领导、各方专家到当地群众,对良渚遗址的保护作出了长期的、不懈的努力。

  良渚遗址保护主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36年到20世纪80年代,遗址区内的村镇仍然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1958年杭州市民政局组建大观山果园,并兴建了社会福利院和儿童福利院,现知的良渚古城核心莫角山、皇坟山、姜家山等高地区域被划归果园,直到2016年均保持果园状态,客观上使这几处重要遗址避开了城镇化的侵蚀;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反山、瑶山遗址的发掘推动了遗址的保护力度。在发掘完重要遗迹后,即采用回填保护,余杭区政府对于保护遗址向来高度重视,反山、瑶山发掘之后随即进行了征地保护;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学界对良渚遗址的研讨日益深入,其历史价值和地位也愈发彰显;第四阶段,21世纪近十年,2006—2007年良渚古城以及2009—2015年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确认,使良渚古城遗址的规模位于同时期世界前列,研究与保护走向国际……

  未来将怎样开展保护工作?张俊杰表示,新落成的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就是答案之一。“1987年开始,我们就对良渚遗址开展了人工巡查,2017年成立了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建立人工巡查和智能监测相结合的动态体系,遗产的日常监测和预警监测更为系统完善,推动了保护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张俊杰说,大遗址保护是个世界性课题,在党中央、省市、余杭区的高度重视下,在杭州百姓的高度配合和参与下,在新时代、新形势、新机遇下,后申遗时代,杭州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以“保护、研究、传承、利用”等方面为抓手,完善保护规划,健全管理体系,推动良渚遗址科学保护、整体保护、有效保护,全面谋划推进良渚遗址可持续发展。

  未来将建成大遗址保护利用典范和文旅融合发展样板

  文化遗产不仅是国家和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谋划,更是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7月7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通过官方微信的预约系统正式上线,老百姓通过系统预约进园,今日第一批观众已进园感受五千年的“美丽依旧”。张俊杰说,未来,我们仍将坚持“保护第一、最小干预”的原则下,构建综合阐释与展示体系,切实增强遗址现场的可看行、可读性、体验性、互动性,推动活态展示,让穿越时间的智慧能够不断传承,历久弥新。

  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现在杭州已拥有西湖、大运河和良渚古城遗址三项世界遗产,成为我国第三座拥有三项以上世界遗产的城市。擦亮良渚名片,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明,成为了杭州、浙江乃至全中国的历史使命。

  后申遗时代,杭州将打造中华文明“朝圣地”和中国文化“展示地”,让良渚古城遗址融入社会,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其价值,让良渚古城遗址建成大遗址保护利用典范和文旅融合发展样板。同时,杭州将坚定文化自信,彰显特色优势,加快打造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群落”,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更好展现杭州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别样精彩。

  与此同时,也呼吁广大市民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共同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在杭州大地上充分展示出来。

标签: 良渚古城;良渚遗址;遗址;良渚;考古;杭州;西湖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hznews/201907/W020190708514949476720.png

后申遗时代,杭州要做“大遗址”保护的世界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