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梓关杭派民居。 (供图:gad·line+ studio)
杭派民居是什么?
对于余杭区径山镇径山村村民杨建明一家来说,杭派民居是能够在山下里洪农居安置点开启新生活的新家园;
对于富阳区东梓关杭派民居项目设计师孟凡浩而言,杭派民居是探索满足乡村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有益尝试。
眼下,这场于全省“千万工程”实施十周年之际启动的杭州乡村“试验”,已经由政策引导、乡村治理、农户、外来者之间的碰撞化合,正在“催生”着杭州乡村整体风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美丽乡村产业振兴的累累硕果。
缘起
“实现城乡统筹,杭州乡村建房不能再无序发展”
“现在到很多城市,大家往往会有千城一面的感觉。但杭州不是,杭州是一个自然山水和人文气质都非常独到的地方。”在曾经参与了杭州历史文化名城、西湖风景名胜区、大运河文化带等各类重要保护、建设规划编制的华芳看来,“这源于杭州长久以来对城市总体风貌的精细梳理以及对城市设计的有益把控。”
2013年,在浙江“千万工程”十周年之际,杭州将这种精细把控的注意力及触角,延伸到了乡村。
“当时农居房还是杂乱无序的,罗马柱、大穹顶、甚至哥特式风格……什么都有,市里领导意识到这样不行,杭州想要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千万工程’的杭州实践再上台阶,乡村建房也必须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与自然山水相融的特色。”作为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保护所所长的华芳回忆,在当时,市规划部门组织开展了“杭派民居”课题研究,梳理总结了“杭派民居”具有的大天井、小花园、人字线等12项独特韵味的建筑特征,邀请7家国内知名建筑设计单位设计了30余套农居规划方案,并由原市农办出台相关政策在全市进行杭派民居示范推广。
这场以深化“千万工程”、推进城乡统筹为目标的乡村“试验”,旋即展开。
2014年12月,杭州正式下发《“杭派民居”示范村创建工作实施办法》,希望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经过3—5年努力,培育一批依托当地自然风貌和山水资源,具有杭州特色的农村新型业态,形成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民居典范。
“市里出台政策引导,由各区自发申报。”据牵头负责“杭派民居”工作的原市农办相关负责人回忆,自2015年8月起,全市分两批次启动“杭派民居”示范村创建项目共23个,第一批12个示范村,建设周期自2015至2016年;第二批11个,建设周期为2017至2018年。
就这样,这场“杭州试验”,逐渐在全市的各个角落渗透开来。
落地
从“四不像”到“全民网红”
“新时代杭派民居,不仅是12项传统民居建筑元素,而应是结合自然山水更具魅力的写意表达。”设计师孟凡浩为东梓关设计的方案中,结合了传统民居人字屋面中微曲、起翘等做法,通过巧妙的单元组合,力求实现传统意象向现代的转译。
然而设计方案却在一开始遇到了部分村民的不认可和疑问。这一尴尬,普利兹克大奖获得者王澍在杭派民居文村项目的改造实践中,同样遇到。
“有些村民甚至把这样的建筑称为‘四不像’,很多村民都倾向西式建筑。”在项目启动之初,孟凡浩和当地政府部门所要做的大量工作,便是尽力向村民传达设计用意。
也有一些村民表达了对于杭派民居设计的欢迎,“我从小在老房子里长大,造新房我觉得一味仿古没有意义,一些村庄流行的西式建筑又很不协调,我们平时没有接触建筑设计师的渠道,这次由政府主导推进杭派民居设计,刚好可以请他们来指导我们新房的建设。”东梓关一名姓叶的村民,平时在杭州做生意,他的一番话,道出了新时代乡村对于规划设计力量的内在需求。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
为此,孟凡浩无比感慨地说,东梓关杭派民居是一次“天时地利人和”的乡村项目探索实践,“天时”代表浙江 “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地利”代表东梓关美丽的自然环境,“人和”则代表各级政府部门对推进这场“试验”的力度决心以及村民对这场“试验”的支持。“少了任何一个因素这个项目都很难做下去。”
设计方案还在新老村落的交界处预留了村民活动中心,用以满足村民集会、看戏等精神文化活动需求,以及村民平日举办红白喜事的实用功能。东梓关配套村庄规划则为当地旅游需求的承载,设计了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通过对村民活动空间及乡村功能区域的重构,为东梓关注入新的活力。
耐心的沟通服务,最终确保设计基本得以实现,并最终带来了超乎意料的结果:首批杭派民居落成后,以东梓关为代表的杭派民居,在互联网迅速“爆红”,引得人们纷纷涌向东梓关参观、打卡……
一个个“杭派民居”成为了人们追捧的“网红”,各国的建筑界大奖纷纷向孟凡浩涌来,杭州乡村因此获得世界媒体的聚焦。
一开始部分质疑杭派民居设计的村民,也因为外界的追捧,而逐渐意识到“原来这样的设计是很好的”。为此,孟凡浩坦言,“现代专业建筑设计力量服务乡村,进而影响村民的审美提升,显然也需要一个过程。”
“第一批的示范效果出来后,等第二批项目推进时,各区参与的主动性也大很多。”据原市农办相关负责人回忆,尤其是一些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村落,杭派民居更是受到了村民的热情欢迎。
负责推进杭派民居项目的富阳区规划部门主要见证者盛国宏,道出了这项“试验”所有参与者的共同体会:“杭派民居实施中基本经历了从村民有疑问到逐渐接受,再到真心热捧的过程。”
追捧
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新的活力,也在源源不断注入杭派民居。
2016年底,全市启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这场以全面提升乡镇生态生产生活环境、增进老百姓获得感的民生福祉行动,对全市148个乡镇的民居广泛进行了修旧如旧、传承特色的整治提升,再一次令杭派民居的推广建设大放异彩。
与此同时,由于第一、二批杭派民居的示范带动效应,结合大运河文化带沿线村落整治,余杭区还以杭派民居里洪农居点的建房经验为灵感,适时推出了“农村建房带图审批制度”,并在全市推广。
如今,走在整治后的余杭沾桥镇、萧山河上镇、滨江西兴老街等古镇……一栋栋传统民居或依山而立、或沿河而兴,焕发着浓浓的“杭派”韵味,既看得见乡愁,又留得住未来,受到当地老百姓及游客的喜爱。
而在东梓关,由杭派民居带来的“红利”则更加令人振奋:改造前,村里只剩下不到200人的常住人口,还有破败的旧屋;如今,东梓关村的巷子里常常挤满了拍照的游客,许多人家开起了民宿、餐馆,就连普通的农家豆腐干都成了“抢手货”……美丽经济伴随着杭派民居的崛起悄然成型。这一点,相比起东梓关项目赢得的世界性大奖,更让孟凡浩有成就感。
“通过几年的挖掘和建设,不仅形成了一批具有杭州特色且符合现代生活需要的新型村落样板、百姓安居乐业的民居典范,更引爆了乡村美丽经济,成为杭州乡村振兴的一个有力抓手。”杭州市规划部门相关负责人为此感慨,杭派民居建设已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场杭州实践。
身为“80后”的余杭区径山村村委委员马春强也深切感受到,“村里年轻人都偏爱这样有传统味道的房子,也都更愿意常回家看看了。”“杭派民居”的实践,让乡村变得更加年轻、更有活力。
眼下,依托“千万工程”、乡村振兴、民生福祉行动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等政策的烘托,“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场景正在杭州成为现实。这场“杭派民居”的乡村试验,依然方兴未艾。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