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安徽境内的水面上看到的垃圾,正在往下游漂。
老余的垃圾打捞船每天几乎从早干到晚。
浙江在线7月12日讯 千岛湖,是浙江西部诸山中的一颗明珠。它是风光胜地,也是我省重要的水源地之一。
但自1998年第一次暴发蓝藻后,千岛湖水屡遭污染威胁。2008年,上游新安江来水更被检测为五类水水质。近来,随着跨省生态补偿等机制的推行,千岛湖上游水质已有明显改善,但警报仍未解除。
梅雨季,千岛湖上游浙皖交界处水域,今年已多次出现垃圾壅塞河道。
为此,钱江晚报记者深入浙皖两地,探寻“垃圾围湖”的真实情况。
“年年如此,水大了垃圾就多”
沿着千岛湖西北蜿蜒的河道,行不到30公里就进入安徽省歙县境内。绵延逾350公里的新安江,在这里拐过一道大弯,冲破峡谷,缓缓注入千岛湖。
今年汛期以来,裹挟而下的除了河水,还有数不清的生活和绿化垃圾。“涨水那几天,各种塑料瓶、塑料泡沫混着枯枝败叶,淤了好长一段河道。” 一位淳安宋村乡村民说,几乎年年如此,水大了垃圾就多。
村民口中的垃圾,大多来自新安江上游的歙县。
其实,“垃圾围湖”并非今年才有。去年4月底,有读者曾报料,他从千岛湖坐游船溯流而上,同船的还有一批来写生的孩子。原本大家期待上游的水质会更清,结果却大失所望,“跨省的水面上不仅到处漂着垃圾,还有人直接在岸边焚烧(垃圾),烟和灰又被风吹回水里。”
据知情人士表示,“每到汛期还是有大量垃圾冲入千岛湖西北湖区,且每年都在增加。”
除了看得见的垃圾,还有看不见的污染。新安江上游,茶叶和果树种植,一直是农民的主要产业。为了产量,存在滥用农药化肥的问题。
“垃圾多的时候,整条江都是”
7月3日,钱江晚报记者前往歙县街口镇。
这里紧挨浙皖交界,街源河在此汇入新安江。由街口往下不远,就是千岛湖湖区。
同时,这里也是“垃圾围湖”现象最严重的地带,千岛湖上的第一道垃圾拦网就修建在离镇5公里外的浙皖交界水域。
由歙县到街口镇,一路上要经过不少沿河而建的村庄。尽管村里都普遍装了垃圾桶,但记者发现村民仍习惯将垃圾直接倾倒在河边。河水一旦上涨,就会带走垃圾,经街口最终流向千岛湖。
下午2点,记者赶到目的地。位于新安江西岸的街口镇面积不大,由于缺少经济产业,加之交通不便,越来越多的小镇青年选择外出打工,而镇上的常住人口,还不到千人。
码头就在小镇的中心,从千岛湖发来的游船,每天早晚两班都会停靠此地。从码头上向外眺望,江面大体还算干净,只是水面上不时有垃圾被风吹着顺流而下。
缘岸而行,在近岸的死角里,可以看到更多垃圾。深色的杂木夹杂着白色的塑料泡沫和其他各色塑料制品,占据了整个水面。
“这几天没下雨,垃圾少多了,早几天来,整条江看上去都是红的。”一位正在收拾渔网的渔民表示,最严重时,垃圾从码头一路铺到了下游的浙皖交界水域,连渔船都一度无法通行,“甚至打上来的鱼都有一股怪味”。
从3月到7月,每当大雨过后,当地村民几乎都要迎来一次“垃圾围湖”。“我们也是受害者,垃圾都是从更上游的地方下来的。”路华是街口镇的老居民,他告诉记者垃圾的源头非常广泛,包括黄山市、宣城市下辖的9个区县,“河里的垃圾都汇到一起,最终流到我们这里。”
而街口镇本身的垃圾,并不多。据他介绍,这几年政府加大了环保投入与宣传,家家户户都有了垃圾桶,街上也到处可见垃圾箱,还有人负责定时定点清理。镇上还开出了一家垃圾超市,村民可以变废为宝,用垃圾兑换一些生活用品。
同时,对水质污染很大的养殖网箱,也在这几年被彻底清退。“之前全镇有300多户养殖户,网箱密密麻麻横在两边江面。”近几年通过政府大力劝导与补偿,近20万平方米的网箱被全部拆除,但湖面垃圾依然没有减少。路华说,近几年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后,从酒瓶到包装袋,垃圾的种类还在逐渐丰富。
“哪天我失业了就好了”
街口镇原本只有一艘垃圾打捞船。
4年前,为了应对不断增多的水面垃圾,又购进了一艘更大的打捞船。
老余是打捞船上的驾驶员,“早年我在新安江开过游船,镇里就找到了我。”新船组装完后,还是他亲自把船开了回来。
从上游三港村到浙皖交界处约15公里的水面是老余负责的区域,也是垃圾最密集的地区。这几个月来,他每天6点半出发,除了短暂的午休,有近10个小时要在船上度过。
“根本捞不过来,最快20分钟就能捞满一船。”街口镇的两条垃圾打捞船,最大承载量也不过60立方米,汛期来时常常忙不过来。尤其是今年,从春节以后他几乎没有歇过,“有时候刚捞完一批,一场大雨又是一批。”
过去,打捞上来的垃圾就倒在路边,等晒干后再点火焚烧。但这种简单的处理方式,一是污染空气,二是如遇大雨,没被晒干的垃圾很有可能再次被冲入河里。为此,江边专门修建了新的垃圾处理站,打捞船上的垃圾直接运送到站后,经过分类打包,最终被制作成颗粒碳用作燃料。
7月4日一早,昨夜的雨还没停,老余又出发了。街口临河的村民给他发来消息:垃圾又到断面(交界处)了。对老余来说,他得抓紧早上的打捞黄金时间,“等到下午垃圾被吹到岸边,打捞起来就更不容易。”
钱报记者跟着老余登上打捞船。开出不久,江面上漂过几条带状的垃圾,混着油污顺流而下。老余发动机器,船头斜立的运输带顿时运转起来,把两侧挡板扫进的垃圾送入船舱。遇上垃圾厚实的地方,船上的清扫员还得人工清拨,才不至于卡住运输带。
忙活一个上午,两艘打捞船才清出了江心的小片江面。接下来几天,还得有小船继续打捞岸边的垃圾,到7月15日之后,垃圾才算基本清理完成。
老余今年已年近六十,他想着就干两年就退休带孩子去,但垃圾打捞的事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地。“整个村里只有我会开这样的大船,外人也不愿意来干这样的累活。”他听说,今年政府还要采购一条大型打捞船,但驾驶人选还没有着落。
下船之前,老余回望了一眼身后的新安江,新雨后的江面澄净似练。他歇了口气和记者开玩笑:要是哪天我失业了就好了,这就表示垃圾没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