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海宁七旬老人再当“织女”
2019年07月13日 08:09:24
来源:
浙江在线
77岁的朱去宝纺纱动作熟练,让人依稀看到她年轻时的风采。
浙江在线7月13日讯(记者 于诗奇 王夷 尹海木 拍友 谢雍)近日,在海宁市尖山新区(黄湾镇)黄湾村文化礼堂,一台老式手工织布机欢快地“吱呀”作响,77岁的朱去宝和76岁的朱矮妹正在用它织布。近年来,尖山新区(黄湾镇)为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筹集农耕生产时的旧纺纱机、织布机等工具,将这些带有老底子记忆的物件更好地保存下来,让老底子的摇纱机、手工织布机重新“复活”了。
据朱去宝回忆,她从10多岁就开始学纺纱,那个年代纺纱、织布基本上人人都会,很少有人去布店里买布,穿的用的都是自己织出来的。新采来的棉花需要去棉花籽,还要弹松棉花,卷成棉花条后才能上机纺纱,再用织布机一点点织,织出一匹布需要不少的程序,耗时甚多。“我们那时就是白天生产,晚上织布。织布很费力气,手脚都要协调。” 朱去宝说,如今都是机器生产,老物件都很少有了,如果能有人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那是再好不过了。
尖山新区(黄湾镇)文化旅游中心副主任鲁彩虹介绍说,现在手工织布机几乎见不到了,未来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曾经还有过这段历史,这样的农耕文化应该好好传承下去。为此,镇上在文化礼堂内摆放了纺纱机、织布机这些老物件,不定期请老手艺人来进行传统手工艺展示,也会组织村民和学生前来参观学习。“我们的初衷是想把老底子的东西保留下来,传统技艺和民族文化应该得到保护。”
朱矮妹正在用手工织布机织布。
朱去宝和朱矮妹将棉花弹松后做成棉条。
标签:
织布机;黄湾镇;新区
责任编辑:
王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