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俊 制图李忠 摄影
提起“公共文化服务”,可能很多市民不甚了解。但是,提到身边的24小时借阅的微型图书馆、功能越来越完善的社区活动室、节假日精彩的广场演出和活动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礼堂,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其实,公共文化服务就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什么是公共文化服务?直观一点地说,公共文化服务,就是让你觉得生活在这座城市很舒服!
新中国建立70年来,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都极少提到“公共文化服务”这个概念。直到2005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获得通过。该《建议》中出现了“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样一种战略规划。
这个表述也暗示着,经过近30年市场取向的体制改革,意义变得较为含混的“文化事业”一词,开始彰显出“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内涵。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开始了历史性的转折。从此,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杭州正是一座十分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的城市。多年来,在全省11个地市公共文化服务数据中,在全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中,杭州均名列前茅,群众满意度也不断提高,可谓既有实力,也有口碑。
成绩的背后,是杭州孜孜不倦的努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是杭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市、打造“独具韵味的世界文化名城”的重点工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坚持文化惠民为主题,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杭州老百姓享受到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便利、越来越贴心的公共文化服务。
设施 文化地标不断崛起 文化礼堂让村民们“很开心”
“农村文化礼堂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每次到村里的文化礼堂,都感到很开心。”说起农村文化礼堂,富阳区富春街道的刘大伯很兴奋,他说,文化礼堂活动丰富多彩,可以看演出、看电影,还可以不时和邻居们聚在一起跳跳舞唱唱歌,让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在广场上跳舞健身,在农家书屋里读书求知,在礼堂里看公益电影,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仅丰富,更与城区市民标准同步。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杭州发展迅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而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和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迅速增长,城市居民如此,农村群众亦然。杭州不断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为城乡居民享受标准化、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城市,一座座文化建筑地标不断崛起。先后建成了杭州大剧院、杭州图书馆新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运河博物馆。杭州市群众文化中心、杭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中国印学博物馆新馆、杭州市广电监测中心、杭州艺术学校、杭州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市级重点文化设施辐射带动了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的优化提升。
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扎实推进。到2018年9月底,全市行政村建有文化礼堂1055个,8个有建设任务的区、县(市)均已被评为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县(市、区)。这些农村文化礼堂成为农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成为农民群众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的重要场所,成为他们建在家门口,用得上、玩得转、喜欢去的快乐家园,助推乡村振兴,成为乡村的文化综合体和文化地标。
据统计,目前杭州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已超过320万平方米(不含剧院、博物馆、美术馆等),各区、县(市)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平均面积分别达到10687、5315、2819平方米。全市共有3126个村、社区均建有文化活动场所,村(社区)级文化活动场所覆盖率达100%。
机制 “1+X”模式高于全国标准 彰显“标杆城市”志向
杭州的公共文化服务走在全省前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杭州有着成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标杆城市的志向,有着高于全省、全国的服务标准,有着“1+X”模式的规划。
2016年,杭州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及附件《杭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6-2020年》正式印发。这次出台的《实施意见》规划了杭州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1+X”模式。
“1+X”的“1”,即指市级层面的《实施意见》和《服务标准》。杭州市的公共文化建设多个指标已经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实施意见》作为杭州市“十三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和规范性蓝本,在国标和省标的基础上,拉高标杆,明确了2016年至2020年杭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政府保障范围,比省标多了11条,内容上有27条标准高于省标。
“1+X”的“X”,即指杭州各地在公共文化服务先行先试中取得的成果。近年来,杭州各地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上注重发挥特色优势,创新作为,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余杭区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规范》是全国第一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地方标准;萧山区在全省率先出台《乡镇(街道)动态评估规范》等等。各区、县(市)在先行先试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在全市推广,形成各具特色的单项标准,作为杭州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X”模式中的“X”模块。
除了“1+X”模式,杭州的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也十分抢眼。譬如普惠联动均等化机制,通过大力推行馆际合作,建立图书馆联盟、文化馆联盟、美术馆联盟、博物馆联盟等。推动科技馆、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体系 瞄准老百姓的“胃口” 步入个性化服务时代
有了完备的公共文化设施,有了较高的服务标准,还需要形成体系,才能让老百姓更加便捷地享受到各类文化服务。
提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得不提到杭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当你走进杭州图书馆,你会看到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过暑假的孩子,大家各自翻阅着自己喜欢的读物,秩序井然。这座被誉为“史上最温暖的图书馆”,从2003年起在全国率先对所有读者全免费开放,最早实现了所有公共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市民可以“零门槛”进入。同时,以这座图书馆为中心,杭州建成了几乎是中国最好的公共图书服务体系:以杭图为中心馆,以区县(市)馆为总馆,乡镇(街道)为分馆,村(社区)图书馆室为亚分馆,形成一个巨大的公共图书服务网络。不论你是身居闹市,还是住在偏远乡村,图书馆总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
除了公共图书服务网络,杭州还有一系列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体系网络正逐步走向完善,群文配送服务便是其中抢眼的一项。
央视新闻频道曾报道过杭州市群文配送服务的创新之举——点单式服务。随着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个性化文化服务的需求愈加强烈,在这种背景下,充分照顾城市居民个性化需要的“点单式”服务应运而生。“点单式”文化服务,最大的特点是给市民选择权。以前,文化服务活动送到基层,是“我送你看”的模式,并不能完全对老百姓的“胃口”。现在杭州创新性地推出了“服务菜单”,开设“你点我送平台”,让老百姓自主“点单”,文化资源配置更加科学高效,能让老百姓享受到更贴心的文化服务。
队伍 社会各界携手 文化名人和志愿者肩并肩
前不久,来自杭州市文联的一群文艺志愿者将精彩的文艺活动送到了余杭区塘栖镇塘栖村。不仅有文艺演出,还有书画家为村民朋友创作书画作品,舞蹈志愿者为数支舞蹈队进行现场辅导,米塑、茶食等民间艺术也在现场进行了展示,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欢迎。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队伍。近年来,杭州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强化教育培训机制,建设文化志愿者队伍,极大地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前面提到的文化志愿者队伍便是其中的生力军。这些年来,杭州文化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整合了全市文体团队和业余文艺骨干,积极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对文化志愿者开展培训。目前,全市文化志愿者已达29万之多。
与此同时,杭州还十分重视高端文化人才的引进,莫言、谭盾、韩美林、阿来、仲呈祥、刘恒、麦家、吴山明、唐国强等近30位文化名人受聘担任杭州文艺顾问。为了充分发挥杭州文艺顾问的传帮带作用,杭州不定期邀请这些文艺顾问对杭州文艺骨干进行培训,提升了基层文艺工作者的素养。
加强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培训是杭州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的常规动作。杭州每年对全市分管局长、社文科(处)长、图书馆馆长、文化馆馆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管理员等基层管理人员以及舞蹈编导、歌曲创作者、公共文化理论研究人员等业务骨干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各市县文化部门也分批分层培训基层文化馆、图书馆业务干部、乡镇文化员及业余文艺骨干。全市开展文化人才培训年均达到5000余场次。
大事记
2011年 全国首创“中心馆——总分馆制”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建成乡镇图书馆分馆22家。
2012年 杭州市群众文化运行机制创新获文化部“群星奖”、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奖一等奖等奖项。
2013年 提前3年完成国务院下达的县级城市数字化多厅影院建设目标。
2014年 杭州市深化“你点我演”群众文化预约配送机制,全市全年累计送戏“下乡”5699场次。
2015年 杭州出台首个“1+X”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
2015年2月 杭州图书馆完成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平台开通工作,成为我国第3个实现全球馆际互借的公共图书馆。
2016年6月 浙江省文化厅对全省11个设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评估排位,杭州居第一位。
2017年4月 杭州图书馆“信用借还图书”服务正式上线,使杭州成为首批开放线上借书服务的城市。
2018年 经三年努力,全市3126个村(社区)公共文化场地实现wifi全覆盖。
2018年10月 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图书馆联盟馆长论坛在杭州成功举行,联盟秘书处永久落户杭州图书馆。
记者手记
以人为本,不断创新
“人夸颜色好”,杭州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的。不仅在浙江位居前列,在全国范围看,也属于佼佼者。一项项荣誉,一个个数据,都是明证。
“清气满乾坤”,这个“乾坤”就是老百姓。杭州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做出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老百姓满意。我想,杭州能连年跻身“最具幸福感城市”,出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功不可没的。
至于杭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大特点,我认为是“以人为本,不断创新”,譬如“你点我送”,譬如“悦借”服务,譬如“1+X”模式,都是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出发而进行的大胆创新。只要将这一特点继续坚持下去,相信杭州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标杆城市是早晚的事情。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