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中医药的“国际范儿”
借助“一带一路”东风 浙江中医漂洋过海
2019年08月13日 06:16:10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陈宁 王艳琼 通讯员 于伟

8.jpg

  留学生在省中医院中药房参观学习。 通讯员 于伟 摄  

  浙江在线8月1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宁 王艳琼 通讯员 于伟)一条丝绸之路,串起的不仅是商贸,传统的中医药文化也沿路而行,成为民心相通的“健康使者”,声名远播。

  浙江,厚植了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土壤。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更为浙江省中医药事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2016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多部联合印发《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要求到2020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建设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2017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实施意见》也明确,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医药交流与合作。

  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浙江中医药事业走向了更多国家。在海外,历经千年的传统医学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如何让中医药文化的力量更持久、更深远?

  中医院里洋学生

  8月的杭州,热浪滚滚。在浙江省中医院并不宽敞的中药药房内,不乏留学生的身影。

  “网上说红豆杉能抗癌,是真的吗?”“如果能,它的医药学原理是什么?”在古色古香的木质药柜前,浙江中医药大学2016级赞比亚籍留学生罗约瑟和苏琳,分别用流利的中文提问道。

  医院中药房副主任药师孙彩华从抽屉中小心拿出一袋还未入药的红豆杉,递给面前的几位非洲留学生,好让他们能仔细观察这一古老而名贵的植物。

  “红豆杉入药由来已久。它的茎皮具有抗肿瘤的作用,是一种内服的中药。”孙彩华耐心解释道,这在不少文献书籍中都有记载。

  孙彩华又带他们来到另一个区域,这里有一整袋尚未包装的甘草。“中国有句古语叫良药苦口,但是甘草不一样,你们有兴趣试试吗?”来自尼日利亚的汉森,饶有兴致地拿起一小片甘草闻了闻,又放进嘴里尝了尝,甘甜的回味令他好奇不已。

  “Amazing!中医学实在是太神秘、太有趣了,它的阴阳理论、穴位知识是我们以前不曾接触过的。”罗约瑟告诉记者,在省中医院实习的一个月时间里,他们在各个科室轮转,亲身体验了拔火罐、抓草药、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技术。

  在中国留学的5年里,罗约瑟和来自津巴布韦、肯尼亚、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中医学、中医理论等课程,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中医提倡的“大医精诚”都在感染着他们。

  每年,一名名穿着白大褂的留学生们,已经成为省中医院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几十年前,浙江的中医药事业,也正是从这里打开了一扇通往海外的窗。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已经有部分外国留学生开始到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等地学习中医技术。1999年,“浙江省中医临床国际交流中心”在这里成立,这一机构承担着浙江省中医药事业海外传播的重任。

  浙江中医药走向海外的“第一步”要怎么迈?省中医院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回忆道,当时,中心的医务人员想到了一个大海捞针的办法,他们将精心制作好的中医推广小册子,逐一发到从网上搜集到的美国医学院校教师、学生的电子邮箱里。

  在医务人员的坚持下,海外的留学生“组团式”走进浙江。2008年,省中医院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近十余年的时间里,医院共接收了来自以色列、美国、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2000余人次的进修生。

  除了“请进来”,中医药事业也主动走向海外。浙江中医药大学与美国、英国等32个国家和地区的94家教学、医疗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其中包括与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开展“3+1”“3+2”学分互认项目,设立德国雷姆萨伊德SANA医院为首个海外教学医院,广泛招收世界各国留学生,现已形成从对外汉语教学、中短期进修生教育到本科、硕士及博士教育的完善留学生教育体系,迄今已培养来自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留学生6000余人。

  生根开花在异乡

  中医药事业正在走出深闺,并在海外掀起中医热。然而在十多年前,让异国他乡的人们接纳中国传统医学并非易事。

  “2005年前后,我和温州医科大学中医师团队到泰国调研,发现当地散落着不少古老的中医药店,但从事中医的人数不到300人,当地民众对中医也不太了解。”曾在原温州医学院中医系工作的胡臻向记者回忆道。

  如何让中医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这些中国中医师们动足了脑筋。“泰国华侨众多,他们对中医有着根深蒂固的记忆,开展中医治疗是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带着这样的信念,他们借助当地医院开展推广中医的活动,举办讲座,带教看诊,并利用当地华侨协会介绍中医及中国医生。

  2009年,一座孔子学院在距离曼谷80公里的春武里府泰国东方大学成立,系统化的对外汉语教育为文化输出搭建了新桥梁。

  “当我们几个中国面孔出现在东方大学讲课时,不少学生和当地民众都自发前来听讲。”这样的热闹场面,令首任院长胡臻印象深刻。

  如今,孔子学院有着近两万注册学员,覆盖面涉及小学、初高中、大学乃至社会群体,日常课程除了汉语教学、文化交流、中华艺术外,针对在校学生,孔子学院还精心设计了“中医文化进课堂”项目,让越来越多的泰国学生接触中医、了解中医文化,迄今已有累计4万余学生感受到了中医的魅力。

  “听课之后,我才知道中医文化如此博大精深!希望能去中国学习深造。”泰国东方大学人文学院学生王福中告诉记者,为了加深对中医的了解,他正在加紧学习汉语,强化医学知识储备。

  喜欢中医的人越来越多,中医技术能不能“落地生根”?2016年,泰国东方大学孔子学院与泰国中医师总会签订了中医文化交流合作协议,并设立了“泰国卓越中医师培训基地”。

  “我们面向泰国执业中医师提供继续教育,鼓励泰国所有中医师,尤其刚入行的中医师回炉学习。”泰国东方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章毓林说。

  每年,执业中医师培训项目都会在泰国如期举办,一批批温医大附属医院的医生来到异国他乡,进行切脉、针灸、临床诊断等中医实践教学。

  “从学校毕业后就没有再参加中医技术培训,这次还是中国来的中医专家手把手指导,机会太难得了。”泰国的年轻中医师金汉荣特地驱车10小时赶到孔子学院参加培训。一周培训时间结束,他感慨颇深:“培训的中医技术好用、实用、广用,学完就可以实践到临床上去。”

  “国内的中医师也需要一个对外交流的窗口,分享顶尖的中医技术,提高中医的知晓度。”温医大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副主任项祖闯说。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四轮近250名执业中医师的培训任务。学院还编著出版了中泰语对照的《中医临床诊断学》《中医临床舌诊》等本土化中医教材,并大量采用了泰国患者实际病例,受到泰国学员的欢迎。

  如今,“中医热”仍在泰国持续升温。在泰国的大街小巷,古色古香的中医诊所、中药店引人注目,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还能方便地体验到当地中医师的专业服务。在中医文化的感染下,泰国已有9所大学开设了中医本科专业,合法中医师超过1000名,并且每年以100多名的速度增加。

  “中医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以医为媒,强化我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将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章毓林说。

  跨洋把脉魅力足

  中医药靠什么魅力在海外聚起人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风湿病重点学科带头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温成平认为,中医的疗效及较好的安全性是其优势之一。“例如我平时主诊的自身免疫病,西医常规治疗几乎都离不开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长期使用也会引发一系列副作用。中医药治疗在调节人体微生态-免疫及神经-内分泌等内环境方面具有很大优势,疗效较稳定且副作用相对更少。”

  去年7月,温成平收到了一封来自尼泊尔加德满都的电子邮件,写信的人是一名叫什雷斯塔的病理医生。他在信中说道:自己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国际上普遍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是无法治愈的疾病。多年来他一直通过谷歌检索学术论文寻找诊疗方案。直到一篇由中国中医团队发布的文献引起了他的注意。温成平就是该文献的作者之一。

  “您能试着用中医给我看病吗?”什雷斯塔恳切地问。

  经过近10封邮件往来后,什雷斯塔启程前往杭州。几天之内,他经历了新鲜的“望闻问切”,听说中国的八段锦有助于病情好转,他还学习了简单的拳法。“如果中医诊疗的方式可行,我希望能够将它推广给更多尼泊尔的患者。”

  还有一位德国的自身免疫病患者,一直通过微信和远洋电话向温成平问诊调方。去年,温成平到意大利出差,这位患者获知消息后,专程从慕尼黑赶赴罗马面诊,现在他的免疫学指标已接近正常。

  “一年多来,几乎每个月都有国外患者来预约中医门诊,甚至还有组团来中国边旅游边看中医的。中医在海外的知名度正在不断提升。”温成平告诉记者,近年来他分赴新西兰、意大利参加世界中医药大会,明显地感受到,国外专家学者对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的热情正与日俱增。

  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省级名中医、浙江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宣丽华。每个月,都有几名远在以色列的患者与她在远程会诊中心“相约一见”。隔着一方小小屏幕,她在当地中医师的帮助下,为金发碧眼的患者“把脉开方”。

  “中医针灸对顽固性肩颈疼痛等疾病有很好的疗效,还能在妇科、儿科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应用。”宣丽华说。

  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个在以色列的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中国——以色列中医药中心”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市落成,这一项目由浙江省中医院和以色列合作开展,除了进行中医药临床诊疗、人才培养和立法等的合作外,还利用国际云平台,定期开展远程疑难病会诊、中医讲座及名老中医教学查房直播。

  这些年来,随着中医药国际交流的扩展,中医药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越来越频繁地被国际著名期刊接收,中医药的国际知名度不断增长,这些已然成为吸引国际患者的金名片。“中医历史悠久,它的整体观念更强,重视各系统、器官及组织功能的协调,能调节机体的内稳态平衡、提高机体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与当今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适应。”温成平说,现代中医已不局限于主观的“望闻问切”,也会结合自身免疫病患者的免疫球蛋白、补体、淋巴细胞亚群、人体微生态及内分泌激素水平等指标来综合诊察病情、证候和体质,采取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共建“一带一路”文明、共享“一带一路”健康。搭乘“一带一路”建设的快车,浙江医务工作者正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世界各国传播中医药,并整合东西方医学优势以更好地服务人类健康。“一带一路”让中医走向更远方,也走得更自信。

标签: 中医药 责任编辑: 周舸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借助“一带一路”东风 浙江中医漂洋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