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逸群)杭州桥西直街7号,80后蒋琦创办的陶艺工作室——“陶一天”里,墙上挂着几张老照片——
奶奶抱着只有三岁的她,后面是当年结婚的几大件:冰箱、缝纫机等;上世纪90年代初,石桥社区当时还叫石桥村,爸爸妈妈抱着扎着小辫的她站在自家小楼前。
“70年,杭州变得太多了。”奶奶尤月南指着自己抱着孙女的照片,笑脸中满是回忆。
79岁的尤月南是杭州下城区石桥社区人;57岁的儿子蒋兴土和媳妇胡月连一样,从工厂转制的国有企业退休;孙女蒋琦现在是这家手工陶艺坊的创始人。
种田地—进工厂—自主创业,这户典型的杭州一家人,紧跟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车轮,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生活轨迹——
从“三面云山一面城”到“一江春水穿城过”,从一片滩涂到城市新中心崛起,从以西湖闻名的旅游城市到全国双创高地……70年来,杭州在时光长河里留下一串奋进的足印。
周围环境好了,
梦想的生活就在眼前
尤月南还记得,从60年代初开始,门口的三亩良田就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精心呵护的水稻等经济作物,每年能赚近百元,再加上丈夫在派出所工作的工资,一家人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种田的时候,每天跟邻居拉拉家常、种种田,虽然很累,但大家都很开心。”在尤月南的印象中,最早时附近的拱宸桥还是一片荒芜之地。到了80年代左右,周围的环境整治了,村里家家户户盖起了二层小楼。
让这位年逾古稀老人不敢想象的是,如今,眼前的景象又发生了改变——田不种了,村变成了社区,原来羡慕的大都市生活近在眼前。
去年,下城最后四个城中村——石桥、杨家、华丰、永丰四片开拆。“听说以后这里就是‘武林新城’了,以后就是住在城里了。”蒋兴土打趣道。离他家不远的这片新天地,曾经代表杭州工业发展的重机厂,如今变成了“很热闹的商业中心”。电竞数娱小镇、跨境贸易小镇和国际科技产业区,将会成为文创、信息、科技等新兴产业聚集地。
从“村”变“城”,
改变的不仅是生活
探寻蒋琦一家的生活轨迹,很容易发现:这一家人不断改变着居住方式,他们曾经引以为豪的“铁饭碗”也在不断迭代升级。
蒋琦一家住的石桥社区,位于杭州大城北区域。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这里成为杭州工业的“代名词”:半山钢铁工业区、石桥重型机械工业区、小河轻化工业区……一块块产业发展用地,让杭州一度形成了“北工南居”的城市格局。
那时候,蒋兴土和胡月连一起加入了进工厂的大军,一个在焊烙机械厂、一个在丝绸厂。“那时候可都是‘铁饭碗’,周边人都羡慕我们。”胡月连说。直到2007年,杭州提出“退二进三”战略,优化工业布局结构,工厂纷纷外迁,杭州的定位和规划,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蒋兴土和妻子也转岗后退休了。
蜕变正在发生,杭州不再只是一个背靠西湖的旅游城市——以未来科技城、梦想小镇、云栖小镇为代表的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为城市注入了新活力;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杭州的代名词,信息经济、创新创业成了杭州的新标签。
“原来,我们女儿也是名创客啊,她做的这些事,以前想也想不到的。”蒋兴土说不出艰深的道理,但却明白这就是女儿经常说的“未来”。
踩上了时代的节拍,
“双创”成了城市标签
2011年,蒋琦从中国美院毕业,第二年就创办了首家“陶一天”。
用她的话来说,自己刚好踩上了新兴产业的节拍。“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桥西历史街区‘活’起来了。也是这一年,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杭州处处掀起了创业热潮。”蒋琦说。
“这不仅是机缘巧合,更是一种创业氛围。”蒋琦回忆道,最重要的是城市产业结构改变,带给自己的信心。
如今,她的生意风生水起。拱宸桥畔40多平方米的小店,每年收益达80万元。
在她眼里,杭州70年最大的变化,就是这座城市带来的自豪感:“以前我和外地同学介绍杭州,只能说西湖。但现在别人和我聊起杭州,一直在问‘双创’‘大数据’‘人工智能’。”
城市标签的变化,便是蒋琦这一代人感触最深的地方。而蒋琦一家人的故事,正是这座城市的一部变迁史。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