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4日讯 “大伯,手术蛮成功,你不用担心以后自己的角膜没办法捐献。”浙大二院眼科中心病房内,中心副主任徐雯教授俯下身,轻声对刚刚做完手术的黄大伯说。
75岁的黄大伯连连点头:“放心了,放心了。”
两周前,因为要做白内障手术,黄大伯找到徐雯教授。在听了手术详情后,他提了一个让医生意外的要求:“徐医生你手术的时候能不能小心一点,我已经签了角膜捐赠协议了,你要保证它以后还能捐。”
70多岁大伯对医生说
要保证手术后我的角膜还能捐
黄大伯是东阳人,身材高大、削瘦,虽然已经70多岁了,但说话中气十足,身体蛮好。
“两年前,我开始看东西有些模糊。” 黄大伯主要是觉得右眼有些吃力,医生检查的结果是,他右眼的视力是0.02,“近处看看还可以,三四米远的地方就看不到了。”
黄大伯收拾好随身物品,背了个双肩包就坐上了东阳到杭州的车,谁也不知道,他在包里都放了什么东西。
徐雯教授每天接诊很多病人,但黄大伯就诊那天,她对这位病人印象深刻。
“我和他谈了很久他的病情和手术风险。这期间,我看他一直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徐雯教授以为病人是担心手术,对他说有什么疑惑,都可以提出来。
“他也不说,看起来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手伸进身上的包里,抖了几下,拿出一个红包包。”徐雯以为那是一个红包,急得一把摁住黄大伯的手,制止他再往外掏,“老伯,不要搞这些。”
黄大伯把“红包”打开后,徐雯教授才发现,那是一本红彤彤的荣誉证书。“一本7年前的角膜捐赠证书。”
黄大伯拿出证书,向徐雯教授提了一个要求,“医生,你手术的时候,能不能小心一点,我签了角膜捐赠协议,你要保证它以后还能捐。”
徐雯形容那一刻,诊室里所有人都安静了。
一次医疗报销事件后
他想帮助别人
陪着黄大伯的女儿也没想到,父亲会还惦念着这件事,而且带着这本证书来看眼睛。
7年前,黄大伯68岁,他那个时候怎么会想到捐赠眼角膜呢?
看到女儿也一脸疑惑,黄大伯缓缓开口,“我2011年的时候不是得过胃癌,住院做手术吗,那次看病花了两三万元,出院的时候,新农合报销了一万多元。我觉得这个社会真当好。”
第二年,黄大伯在当地的报纸上看到一篇眼角膜捐献的报道,里面讲了一位眼角膜捐献登记员的故事,“说很多人等着用眼角膜,捐的人又不多,这位登记员经常向人宣传这个的意义。”
黄大伯当时突然迸发出一个念头:自己可以捐献眼角膜啊,这能帮助别人,还能为社会做点事。
黄大伯是个行动派,当时就通过报道中的联系方式联系上了这位登记员。
“我说想捐眼角膜,他在电话里一直说感谢。”
手术前的一天,黄大伯坐在病床上,打开捐赠证书,轻声念上面的一行字:无偿捐献角膜,奉献盲人光明……
“当时知道是白内障,要做手术,我马上想到这个捐赠证书,担心眼睛上动了手术后,是不是就不能捐赠了。”所以在来杭州就诊前,他特意带上了证书,“想告诉医生,有这样一件事,问问他们能不能帮忙。”
医生努力帮他完成心愿
一个角膜用两辈子
“真的挺感动的,他没有跟我说,你一定要让我眼睛亮啊,就说希望保证角膜身后还能用。”徐雯教授说,这样的患者很少见,当时在诊室里,她就郑重地说:“你放心,我跟你保证。”
昨天下午,成功做完手术的徐雯介绍了黄大伯的情况。
黄大伯的白内障比同龄人要进展得快,病情严重,是老年性白内障合并外伤性的白内障,使得晶体非常混浊,质地也很硬,对视力影响很大。另外,他的晶状体位置是偏移的。这种情况使得晶状体的超声乳化清除也有很大困难。而且,黄大伯这个手术对角膜内皮的影响也比较大。手术过程操作比较复杂,需要多种器械反复进入眼内操作。
“本来,手术顺利完成,不出并发症,术后尽早恢复有用视力,是我们整个手术的一个目标。现在还要加上一个:尽可能把内皮损害减到最低,不是只保证他一辈子可以用这个角膜,还要保证身后捐赠还能用。所以使得手术难度又格外提高了。”
为此,徐雯教授和团队做了充分的术前准备,最终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徐雯教授说,“他为别人考虑,我们也尽可能满足他这个请求,这也是我们医务人员应该尽的一个责任。我们也希望看到越来越多像他这样的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