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11月19日讯(记者 黄珍珍 王波)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三个儿子24小时轮流陪伴,儿媳们协助老人洗澡、服药、室内活动……为照顾年过九旬的失能老母亲,杭州沈老太一家人的生活每天都在围着老人转,晚上睡觉心里也不踏实。
在浙江,这并不是个例。截至2018年底,我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121.72万人,占总人口的22.43%。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172.3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5.36%。失能半失能老人已达77万,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失智老人。
当你老了,如何安享晚年?为破解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困局,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失能失智老人照护服务,探索推进康养联合体建设。随后,我省在杭州、宁波、温州、嘉兴4地开启康养体系试点工作。
失能失智老人当前的养老现状如何?康养体系建设能解决什么问题?我省各地试点中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又面临什么困难?近日,记者前往杭州市西湖区、嘉兴市嘉善县、宁波市海曙区等试点地区展开调查,采访有关专家及老年群体,试图探析我省探索康养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在西溪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浙江大学心理系志愿者正在对老人们进行睡眠障碍康复治疗。
医院一床难求
失能失智老人如何康养
4年前,一场意外让西湖区西溪街道的陈水金一家陷入焦虑。
那天,88岁的陈水金出门不慎跌倒,被紧急送往附近三甲医院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住院1个多月后,老人病情逐渐稳定,医生建议出院后持续进行康复训练。考虑到家人不懂康复知识,出院前,老人子女打听了附近的康复医院、社区卫生院,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下家”。
“大医院的床位太紧张了,基本要等上半年,社区没有康复治疗师,养老院她又不愿意去,我们只能回家雇个保姆照料。”陈水金的儿子徐先生说。因为与母亲同住一个小区,他每天白天会上门照看。但因为错过了出院后的康复“黄金期”,如今陈水金的身体机能已日渐衰退,还患上了中度失智症、整日躺在床上,吃饭、洗澡都要在旁人协助下进行。
这4年,陈水金再也没有出过家门,子女也因为照顾她告别了一切社交活动。“还好我家兄弟姐妹多,也都很孝顺、愿意照顾母亲。真不敢想象,独生子女家庭如果有个失能老人会怎么样?估计早就撑不住了!”徐先生直叹气。
此前,西溪街道摸底调查显示,辖区内共有老年人口1.7万,有康复需求的失能失智老人达1150余人。而在全省,到去年年底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数量就已超过77万。除失能老人外,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失智老人们也急需语言、认知等康复训练。
与康复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康复床位相当紧张。
“按每张康复床位每年周转6个病人左右测算,目前全省康复床位能满足的人群不到10万人。”省人民医院康复科主任、省康复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叶祥明告诉记者,目前我省专业康复机构一共有115家,主要以综合性医院为主,其中公立医院拥有康复床位5147张,民营医院有9001张。这些床位,面向的不仅是老年群体,还包括中青年、儿童群体。
“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风或骨折的老年患者长期在医院住院养老不现实,也不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叶祥明说,目前我省正在推行三级康复体系,重症、急性等患者由省级综合性医院收治,康复到一定程度后病人要转到二级康复机构——康复专科医院或县市级医院,最终让患者回到社区或家中康养。
失能失智老人迫切需要的康复需求,同样拷问着我省养老体系的建设。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陈建义介绍说,目前我省居家养老的比例高达98.5%,在占比仅1.5%机构养老中,养老机构存在着同质化现象,专业照护服务不足,尤其是康复服务没有引起重视。
“今后,人口老龄化形势会更加严峻,高龄化加剧也会导致失能风险越来越高,加快康养体系建设具有现实需求。”陈建义说,只有通过专业的康复训练,让有失能风险的老年人不失能,让失能老人坐起来、站起来,才能真正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的负担。
浙江医院康复治疗师正在引导俞兆祥看图识字,这是针对失智老人的语言康复训练之一。
康养资源共享
足不出户享受专业服务
改变悄然来临。今年8月底,88岁的俞兆祥老人尝到了西湖区康养体系建设的“头口水”——通过康复治疗师每周上门治疗,因脑梗丧失语言能力的他慢慢学会“开口说话”了。
前不久,记者跟随浙江医院的两名康复治疗师来到西溪街道文锦社区。一进门,中风偏瘫后卧床多年的俞兆祥在康复治疗师全俊的帮助下起身,坐在了旁边的藤椅上。全俊对面坐着,拿出一套识字、识图的卡片。一旁的同事拿起手机计时,康复训练正式开始。
“这是什么?”全俊拿起一张卡片问道。
“电风扇。”老人快速答道。
“图片上是谁,她在做什么?”全俊继续问。
“小姑娘……在扫地。”老人的回答稍微有些吃力。
“很好,但你现在只能一次说三个字,我们试着把这句话连起来说说看。”全俊看着老人,鼓励道。
“小姑娘……小姑娘在扫地。”……
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康复训练,看似简单。但一问一答,都需要康复治疗师一遍遍耐心纠正、鼓励。期间,还要不停引导老人通过手抓卡片、传递卡片的方式做肢体康复治疗。
“脑梗后三个月是康复的黄金时期,这段时间如果能做好语言康复,基本能恢复言语功能。俞伯伯同时患有失智症,康复治疗对失智症也有一定的延缓作用。”离开前,全俊反复叮嘱俞兆祥家人继续通过识图、读报等方式持续辅助老人进行康复训练。
“试点期间,我们根据西湖区辖区内现有的综合性医院优势,以浙江医院为依托打造‘医院—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康养联合体。” 西湖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俞芹告诉记者,西湖区希望通过个案试点进一步厘清康养体系中大型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养老机构各自的职责和衔接模式,形成分层分类康养服务的格局。
记者看到,在西溪街道为俞兆祥制定的居家康养方案中,各类康养职责已十分明晰:每周由浙江医院康复治疗师提供上门康复治疗、社区卫生院医生上门进行针灸、推拿及用药指导、医疗护理等服务,后期还将对老人住处进行适老化环境改造、安装室内及卫生间扶手预防老人跌倒。目前,西溪街道俞兆祥、陈水金等5名重度失能老人已经开始接受第一轮上门康养服务,试点成功后将逐步扩大至整个西湖区。
借助康养体系试点契机,宁波市海曙区依托辖区内唯一一家拥有专业康复资源的公办养老机构——广安养怡院,与老城区望春街道筹备共建康养联合体;温州鹿城、瓯海等地,利用镇街养老服务中心运营商的资源优势,分别与周边民办医院、护理站、卫生服务中心、专业养老服务组织共建康养联合体推进试点工作;嘉兴嘉善将康复辅具租赁纳入长期护理保险范畴,并设立辅具租赁服务中心,推出护理床、电动轮椅等康复辅具租赁项目,以满足失能老人的多种康复需求。
各试点地区通过康养资源的共享,让失能失智老人足不出户享受推拿理疗、康复护理、医疗康复咨询的梦想,逐步成为现实。
海曙区广安养怡院的康复治疗师正给失能老人进行康复治疗。
(海曙区广安养怡院供图)
人才、费用难题相关政策
需进一步完善
“谁来服务?谁来买单?”采访中,康养专家及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反复提出的两个问题,正是当前康养体系建设中普遍遇到的难题。
“康复治疗要求很高,非专业人士如果没有完全掌握好康复治疗手法,可能会耽误病患恢复,甚至会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但目前我省康复人才缺口很大,完全依靠康复治疗师上门服务不现实。”叶祥明分析道,发达国家每10万人拥有康复治疗师60人,而省康复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数据显示,目前全省正式注册的康复医师仅593人,临床医师从事康复的有1023人,康复治疗师有2096人。
“花钱也招不到人!康复治疗师多数集中在医院,愿意来养老机构的很少。”采访时,嘉兴一家公建民营养老院院长向记者吐露烦恼。该机构今年开辟了失智专区,7000元左右一个月的薪资招聘挂了几个月,目前仍无康复师前来应聘;为缓解康复人才紧缺的现状,眼下在西湖区,浙江医院康复治疗师正在对西溪街道社区医护人员、养老机构护理员和居家康养照料人员进行康复课程培训,希望这些“学员”通过专业培训,未来可接替康复治疗师开展康复服务。
宁波一家民营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认为,对于小型养老机构来说,单独配备康复治疗师不现实,“成本太高”。为了节省人力成本,该机构与邻近街道养老机构共用一位康复治疗师。“涉及到康复治疗的医保报销问题,基本上还是问的多,真正愿意购买康复服务的少。”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省内康复治疗可用医保报销180天,一些老人出院回家再进入养老机构时,已经过了医保期,进行康复治疗需全程自费。如该机构的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每次收费60元,虽然单次收费不贵,但日积月累对于老人及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
“专业康养人才缺口大、支付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是当前康养产业发展不够快的主要原因。”有专家提出,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成熟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行业准入、服务提供、支付体系等方面的明确标准值得借鉴。
2000年,日本借鉴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结合自身国情,正式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护理保险主要覆盖65岁以上老年人和40岁至64岁之间患有特定疾病的失能人群,筹资由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认定护理等级后,参保人只需支付10%的费用,就可享受由专业护理机构医护人员提供的包括上门康复、康复器械使用等康复需求在内的护理服务。
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尚属新生事物。2016年,我省嘉善、桐庐率先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目前我省不少地区也正在推广试行。记者调查发现,各地长期护理保险覆盖面差异较大,如嘉善是全民参与保险,而有的地区参保对象仅限定在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城乡居民。此外,从事长期护理专业服务人员数量少、年龄偏大、专业康复技能缺乏等现象,在农村地区也较为明显。
“通过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我省的进一步推行,今后有望逐步将专业康养服务纳入保障范畴,建立起社会保险、财政补贴和个人合理分担相结合的老年康养服务费用保障政策。”业内人士建议,各地也可联合本地专业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或专业院校,培育一批从事上门长期护理服务的专业人才,实行与技能等级挂钩的工资激励制度。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