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17日讯(记者 毛凌云 施力维)冬日清晨,余杭区径山镇北苕溪畔,芦苇摇荡,野鸟翩跹。清澈蜿蜒的溪流,串起美丽乡村,引来美丽经济,带动乡村振兴。
夜幕降临,仓前街道余杭塘河两岸,华灯初上,水光潋滟。流淌千年的水乡文脉,滋养着梦想小镇,孕育创新经济,提升城市能级。
从郊野乡村到产业新城,从山涧小溪到主干河道,余杭以攻坚决心,系统谋划,持续推进“五水共治”,全域化、高质量打造美丽河湖。
在2019年度我省十方面民生实事之一——美丽河湖建设中,余杭区的北苕溪、余杭塘河、北沙港、丁山湖4条河湖入选省级美丽河湖,数量位居杭州市各县(市、区)首位。
人与水相依,城与水交融。早在5000年前,良渚先民就探索着人与水的相处之道。时光流转,水环境持续改善,如今美丽洲上流淌着更多造福人民、造福城市的幸福河湖。
这是“全域美丽大花园”建设的底色,并将持续助推余杭的高质量发展。
幸福河湖
助力全域美丽建设
从塘栖古镇出发,沿着“网红”绿道塘超小径,在运河边一路漫步。大约步行20分钟,眼前豁然开朗,杭城北部的“大绿肺”,丁山湖漾展现在眼前。
丁山湖畔,见到的是幸福的模样。漫步的市民拍照晒朋友圈,岸边的村民悠闲垂钓。水域面积达683亩的丁山湖静水流深,滋养着杭州城北,这座正快速崛起的宜居新城。
“这么好的水,这么美的山,是没有办法替代的。这是客人远道而来的原因。”丁山河村村民沈虎林在湖漾边开了一家餐厅,摆了20多张桌子,几乎天天满客,生意十分红火。
这也是余杭美丽河湖建设的初衷。通过水环境综合治理,让老百姓受惠受益,成为大家的“幸福河湖”。
早在今年年初,余杭区就提出全域美丽建设。全区要形成“靓丽城市、美丽集镇、美丽乡村、美丽庭院、美丽公路、旅游景区”的全域大美格局。
而在1200多平方公里的余杭大地上,水网纵横、漾荡密布。镇街级以上河道598条,总长1459.43公里。
河与湖,构成了余杭全域美丽的底色。水美,余杭才更美。
在余杭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区治水办联合区林水局成立了工作专班。根据余杭各地不同区片、条带禀赋,以河湖水系为载体,分年分批有序推进全区“美丽河湖”建设及创建。
根据《余杭区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到2022年,全区计划以苕溪、运河、上塘河、南湖、丁山湖、东湖为核心,串联大径山生态区、未来科技城、良渚文化城、临平副城,形成“一溪二河三湖四区”全域美丽河湖大格局。
北苕溪
今年以来,余杭区重点对北苕溪、余杭塘河、北沙港、丁山湖等四条省级美丽河湖创建河道,投入项目建设资金近8亿元,通过加固河堤、营造景观、完善配套、美化环境,提升河(湖)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彰显水乡魅力。
美丽河湖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工程量大、牵涉部门多。难题如何破解?
区治水办积极发挥协调作用、区林水局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倒排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责任,明确具体人员,采用点对点方式,全过程跟踪和指导每条河(湖)“美丽河湖”建设及创建工作。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及时协调和解决“美丽河湖”创建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保障了创建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比如,在径山镇,当地美丽河湖建设以百姓满意度为遵循,通过“党建+生态”,破解过去小微水体多头管或无人管现象,转变为责任清晰、切实形成“池池有人看,渠渠有人管”的治理格局。280余处小微水体整治成效显著,有效避免了“涓涓细流的污水流入大河”,助力了美丽河湖建设。
“安全流畅、生态健康、水清景美、亲水便民”美丽河湖的建设标准,正在余杭转化为老百姓可知可感可触摸的点滴幸福。小幸福正汇聚成余杭全域美丽的新图景。
丁山湖
源头治理
创建污水零直排区
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智慧和良心。河湖要持续保持美丽,源头在污水的治理。
地下雨污管网、城市污水厂建设,涉及面广、资金量大。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更考验着一方主政者的智慧。
今年,余杭区科学谋划、系统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科学制定方案,务求治水取得实效,并巧妙化“邻避效应”为“邻利效应”。
最近,一场别开生面的“趣味运动会”在临平净水厂举行。参赛队伍都是净水厂的邻居,来自南苑街道高地社区、红联社区和联胜社区的百余位居民。在净水厂的网球场地上,“水到渠成”“同舟共济”“人桥接力”等比赛,在欢声笑语中进行。
满眼的绿意、点缀其中的体育场,这里是集“人工湿地、江南园林、市民休憩、运动休闲、文化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市民公园。很难想象,临平净水厂还是一个日处理20万吨污水的污水处理厂。
故事还要从2016年说起,随着余杭污水收集率的提升,东部临平新城等地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短板,日渐显现。但污水处理厂建设占地面积广,还涉及到噪音、异味等问题。在临平新城这样一个人口稠密、寸土寸金的地方建设大规模的污水处理厂,难度可想而知。
余杭区相关部门经过多方调研,决定采用全地埋式技术,破解建设难题。
按照设计,临平净水厂的污水处理全程在地下进行,地面部分则建设了绿化率达80%以上的水文化主题绿地公园,同时设置了参观廊道和专题展厅,变“邻避”为“邻利”,赢得周边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目前,临平净水厂每天处理污水约17万吨,出水水质稳定。
余杭水务部门还将对水质进行再提升,以数字建模技术,改善工艺流程,将水质提升至准四类标准。下一步,区里还将通过优化工艺管控,将水质提升至准三类以上。在此基础上,尾水通过人工湿地处理后,作为城市内河赭山港补充河道用水使用。
以人为本,始终是余杭区源头治理污水、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善的根本遵循。
“关注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建立健全制度措施,通过源头管控、分类分阶段有序推进,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创建‘污水零直排区’。”余杭区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此余杭区精心编制“污水零直排”雨污水管网改造方案,以规划为引领,因地制宜,全面稳妥推进“污水零直排”建设,按照“成熟一片,推进一片”的原则,稳妥推进管网系统的重构。
今年以来,余杭区已完成中泰、南苑、瓶窑、仓前、径山、鸬鸟、百丈7个镇街“污水零直排区”的创建工作。全区完成“污水零直排”生活小区类121个,工业园区(工业企业集聚区)类5个、其他类605个。
不让污水直排入河,正在余杭越来越多的镇(街道)成为现实。
数字赋能
智慧化长效管理
治污设施三分建、七分管,建设好更要运维好,才能确保幸福河湖的长久美丽。
数字经济高地余杭,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数字赋能,让水环境的长效管理变得更加智慧高效。
手机点点,找到管网的渗漏点;一到大雨,提前预警易涝点。东湖街道的“智慧管网”运维平台,为精细化治水装上了智慧大脑。
雨污管网被称为“城市静脉”,由于深埋地下,管网长效运维一直是城市管理中的难题。智慧管网平台通过传感器探测、地理信息系统定位、数据分析等手段,将地下350多公里的雨污水管网,绘制成了一张可见、可感的图。
工作人员借助平台就能实时监测管网运行情况,精准找到管网破损点,并对城市内涝、污水溢流等突发情况实施预警。
在未来科技城何过港,当地与科技公司合作,在主干河道、沿线闸坝、泵站,污水处理厂站布设了一张智慧治水网,建起了一条“数字河道”。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模型模拟、遥感和3D可视化等技术,实现了水质监测自动化、河道管控电子化和河道信息实时化。
在“智慧管网”和“数字河道”的加持下,余杭的管网养护、河道维护成本将以15%的比例逐年递减。
数字赋能,让余杭区的河长制工作如虎添翼,大大提高了巡河效率和信息反馈速率,减轻了基层的巡河负担。
在余杭区径山镇苕溪项目指挥控制室里,大屏幕上显示着河道水质指标和监控画面,监控点的水质监测数据实时呈现。
该项目是由径山镇与浙江大学、省环科院、北科大等国家专项科研组合作实施的“苕溪数字治水项目”。通过设立河道水质在线检测系统、现场视频监控系统、无人机移动巡航系统,实现“河长制”向“电子河长”的智能化升级。
“苕溪数字治水项目”实施后,有效确保了径山镇15条区镇级河道水质稳定在Ⅱ类到Ⅲ类,其中Ⅱ类及以上水质月份占比为80%。“苕溪数字治水项目”目前已顺利通过国家水专项示范工程验收。
数字化管理手段,还在余杭的河道日常巡查监管、污水厂运维、企业污水排放、防汛监测预警全面运营。各个板块和部门间,打通数据壁垒,实施数据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以余杭区的污水处理为例,一家污水处理厂通过数字建模,使用了氨氮控制技术,在完全不影响生产(不停水)和不影响出水水质的前提下,全厂顺利完成扩容2万吨每天污水处理量的目标。
激活“数字治水”,余杭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水利信息化发展之路。接下来,余杭还将加快推进实体水网与数字水网融合,实现多元治水平台,打造余杭“数字智水”的新空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