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系家乡,创办书院
大同镇是一个山区镇,也是杭州留守儿童最多的乡镇之一。十多年前,他发现这些山村有不少孩子,因为父母在外打工,只能和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对这些留守儿童来说,读书是在学校里做的事,放学之后,大部分时间处在一种“放养”状态。而祖辈的照顾和教育,多了一份宠爱和溺爱,少了一份严格。所以,大部分留守儿童的课余时间或是在家里看电视,或是在乡野里玩耍,还有的孩子钻进网吧,染上了不良恶习。
汪国云喜爱读书,尝到了读书的甜头。因此,他深知读书对农村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他想,如果利用自己家里丰富的藏书,到老家建立课外阅读点,让这些自由放任的留守儿童爱上读书,对他们的成长肯定很有帮助。于是,他就去找相关单位和部门,提出捐书为留守儿童建个公益书院的想法。
这个想法得到了建德市关工委、大同镇党委政府以及其他相关工部门的大力支持。2011年初,他将个人近万册藏书从建德城区搬到大同乡下,办起了公益书院——建德市大同书院。
经过十年的上下共同努力,如今的大同书院拥有使用房屋面积400平方米、藏书30000余册,内部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成为远近闻名的第二课堂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先后被确认为杭州市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杭州市示范儿童之家、“杭州市悦学体验点”等,大同书院门前的道路也被命名为“书院路”。
二、精心谋划,热心服务
大同书院自创办以来,就成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家长们也很放心地把孩子留在书院。看着这些热爱读书的孩子,他的心里便多了一份责任。
于是,他开始创意策划,设置载体,在书院组织各种读书活动。开办“读书轮谈会”,让孩子们自己上台演讲,锻炼他们的胆量和表达能力;组织“作文点评会”,通过对孩子们作文的点评指导,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大同书院创办以来,开展“读书轮谈会暨作文点评会”活动246期、古诗词朗诵会196期、《论语》讲座153课,累计辅导留守儿童达一万多人次。《今日建德》报开辟“汪伯伯荐作文”栏目,有142篇中小学生作文经过他的辅导、推荐得以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他还设立“流动课堂”,开车到山村文化礼堂宣讲优秀传统文化,方便那些家住偏僻山村的孩子听课。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广泛兴趣,他在书院设立本地书画艺术家作品展、竹编民俗文化展、“百种园”种子展等特色展厅,供孩子们参观学习,增长知识。并积极开展“代理家长——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对比较困难的孩子进行重点帮扶,平时给予更多的关心、关爱,每年暑假期间,带他们到县城参观图书馆、书城以及有关文化展馆活动,开阔眼界。
创办公益书院不容易,长久运维好书院更难。幸好家人积极支持他,全家齐上阵,分工出力,他负责书院的日常运作和教学,爱人和儿子则负责后勤和网络技术保障。十年来,他开着车子与妻子从新安江城里到大同乡下来回奔波了近十万公里,400多个星期天,坚持到书院组织各类读书活动, 风雨无阻,共接待读者3万余人次。
有朋友看到他这样辛苦奔波,曾经劝他不要“多管闲事”,好好地过自己的清闲日子。但每当想起孩子们那些求知若渴的眼神,他明白,自己是放不下的。多年来,他与这些来往于书院里的孩子,早已经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称他汪老师、汪院长,甚至叫汪伯伯、汪爷爷,他对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份亲人般的牵挂,这正是他一直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他没有当过学校老师,但每年的教师节都能收到来自孩子们的节日问候。记得有一年教师节前夜,大同第一小学的一位学生发来短信:“汪老师,明天就是教师节。虽然您没有正式教过我,但在我心中,您是一位可敬的老师。祝您教师节快乐!”每当看到这样的信息,他都深感欣慰。
三、示范引领,传递爱心
在他的牵头带动下,书院内建立了一支由16名“五老”组成的义工教师队伍,在书院里教孩子们学习诗词、写作、书画、器乐等,保证让孩子们每次来书院都能学到知识。还有一支逐年增加的大学生感恩义工队伍,都是曾经在大同书院接受过辅导的学生,每到寒暑假,志愿回到书院做义工,给弟弟妹妹们讲课,陪他们玩游戏。在书院外,他也努力做好借力帮扶工作,积极联系城里的企业、个人与农村乡下的孩子结对帮扶。新安集团有机硅第一党支部党员们,先后3次到书院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对此,大同镇政府的干部傅庆玲说:“汪老师把自己家里的好家风、好习惯,通过书院的载体,给少年儿童上课的方式送到文化礼堂里,把小家风变成了大家风。”
建德市关工委在打造以党建带关建的工作品牌——“德道·五老课堂”的过程中,要求各乡镇(街道)以大同书院为标杆,高标准,严要求。这对大同书院来讲既是压力,更是动力。他借助建德市关工委所创造的条件,到大同镇以外的学校、社区给孩子们讲课,把关爱留守儿童的面辐射到全市各个乡镇、街道,在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能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这份殊荣,他感到非常高兴,同时也增添了更重的使命感。在11月18日召开的纪念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30周年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老同志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殷切期望广大“五老”今后在关心下一代的广阔舞台上老有所为、发光发热,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他说,我作为一名农村最基层的关心下一代工作者,倍感亲切,深受鼓舞。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如既往地坚守在乡村公益书院,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受益,有助于他们将来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谢谢大家!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