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乡村振兴:走在绿富美的乡间大道上
2021年03月29日 08:59:44 来源: 杭州日报 记者 葛玲燕

  抱着“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奖牌,姜银祥的眼睛笑成了一条缝。

  “我们要心怀感恩,一直奉献。”当过28年下姜村党支部书记的姜银祥,见证了10多年的下姜巨变——昔日的“穷山沟”,如今青山绿水、廊桥横卧的“绿富美”,这样的蝶变,以前,只存在于下姜村人的梦里。

  让梦想照进现实,是从18年前的那个春天开始的。

  2003年4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将下姜村作为自己的基层联系点,下姜村的华丽蜕变由此开启。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越来越多关于春天的梦想,在杭州的乡村大地上,破茧、起舞。

  “农,天下之大业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曾多次赴杭州的乡村走访调研,对杭州乡村的农业产业、绿色发展、基层自治等提出重要指示。在总书记的关心和推动下,乡村成为杭州绿色发展的突破口,开启了一条轰轰烈烈的“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之路,走出了一条具有杭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image.png

  小古城村美景。

  “最强大脑”下乡记

  70岁的沈永祥,一直珍藏着10多年前他与习近平总书记的合照。

  2004年4月9日下午,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出现在富阳步桥村田头时,全国种粮大户沈永祥正在料理他的早稻田。在机耕路上,习近平亲切地与沈永祥拉起家常,一句“放心干,政策不会变”让沈永祥吃下了定心丸,也激励了很多富阳人投身农业、扎根农田、种好粮食。

  “自那以后,我种粮信心更足了!”沈永祥乐呵着说:“2004年以前,我们村有个‘老300’的说法,就是一亩地一年最多产300斤水稻,后来用了机器,还有像‘稻鸭共养’等新技术,产量提高了好多倍。你看,现在的庄稼地,全是机械化生产啦!”

  隆隆作响的农机、实时更新的数字平台……当农田有了“最强大脑”,乡村振兴的双翼就会变得更有力量。

  继无人驾驶拖拉机、多功能蔬菜移栽机、链式农田捡石机之后,近日,萧山区的庄稼地又来了个“新朋友”——杂交稻精准播种机。相比传统的水稻机插技术,该技术杂交稻种子用量少、漏秧率低、插苗均匀、插后返青快、延长了连作晚稻机插秧龄,增产增效显著。

  桐庐县莪山乡也是“智慧”一片。随着5G技术的全面“下地”,莪山乡的“黄土地”变成了“科技田”。数字传感器就像是插入田间地头的“侦察兵”,实时收集传输各类数据,再通过建模将数据进行融合、计算,实现智能、精准的农事操作。农技人员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环境监控、病虫害监测等一系列工作,从源头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今年,我市农业科技创新还将深入更多的乡村土壤——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遥感卫星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立项实施市级数字农业示范园区、省级数字工厂项目20个,推进数字化种养基地改造120个;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机械化+数字化”等服务新模式,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85%以上。

  美丽经济入画来

  初春的傍晚,小雨渐停,天目山隐在一片绿色的波浪里,白鹭还未归家,小鸭儿欢快地划着脚蹼,“嘎嘎”的叫声淹没在潺潺的溪水声里。

  67岁的余梦良把一个个肥硕的雷笋放到车上。“看!多漂亮!”他一脸神气地说着。旁边几位戴帽子、背书包的男子纷纷凑近,真诚地端详起来。他们都是余梦良的客人,从上海和杭州城区来的。

  余梦良是2005年开的农家乐。那一年,临安天目村正按照习近平同志的指示,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美丽乡村建设。

  2004年1月15日,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天目村调研考察雷竹笋产业发展情况,体验了挖笋劳作的全过程,并鼓励村民积极兴业致富。调研中,习近平指出:要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生态环境,做好保护生态与发展文章,培育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经济,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通过美丽乡村品质提升,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善,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天目村体验乡村生活,住农家屋、品农家菜、享农家乐。”天目村原党支部书记余国平,一边述说着2004年习近平考察时的场景,一边感慨天目村这几年的巨大变化。“现在,我们村集体收入的一半以上,都来自农家乐。”余国平说。

  将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的乡村故事,是全杭州的一场大戏。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1亿元,增加值32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700元,增长6.7%。新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1个、美丽乡村风景线11条、特色精品村28个。

  “现在的皋城村变得越来越好,绘就了一幅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三美融合’的现代‘皋亭山居图’。”两年前,江干皋城村老党员杨金炎在给习近平总书记的信中这样写道。

  2008年10月31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来到村里视察,跟村民们围桌而谈,鼓励皋城村走绿色发展的村庄振兴道路。

  10多年来,皋城村不断分析问题和困难,梳理出思路、目标和路径,从一个“姑娘都不愿意嫁过来”的闭塞小村落,大步迈上了小康路——建起“千桃园”,推出美丽皋亭乡村旅游线路;挖掘孝廉文化资源,推出全国首条“孝廉文化教育旅游专线”;农居、古树、老井、茶庄,成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农居博物馆”……目前,全村共发展农家乐27家,休闲产业收入成为村民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接天莲叶、彩色稻田,整洁宽敞的柏油村道旁,一个个农家小洋房鳞次栉比,房前院落内,翠竹、油菜花正长得热闹。

  这是余杭区小古城村。近年来,小古城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美丽乡村”示范点的钱三组,用83天将每家每户的高围墙改造成了古朴的低矮围墙。

  为什么能这么快完成?入村口公园处的铁艺雕塑上,“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这10个字解释了一切。

  2005年1月4日,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小古城村考察调研,提出了“以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服务好三农”的指导性要求。10多年来,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小古城村坚持党建引领,通过“议什么”“谁来议”“怎么议”“议的效力”四个方面,深化完善民主协商机制,带动老百姓参与到全村各项工作中去。

  “这个大圆桌,就是我们每次谈事议事的场所。”村民林加新指着大樟树下的大圆桌说,小古城村在推出某个项目前,都会广泛征求意见,每个村民都有发言权和监督权。

  通过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全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先后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国家级生态村等荣誉。2020年,村集体可分配收入达9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236元。

  另一边,古镇塘栖也在基层管理模式的创新中,不断点亮百姓的新生活。

  去年,塘栖镇借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选取外来人口最多的莫家桥村探索“新居民党支部建设”试点,充分发挥“新居民党支部”里16名新居民党员的作用,探索“以外管外”新模式。

  “吸纳新居民党员以及有威望的新居民来管理新居民,使我们的基层治理工作开展得更为顺利,也让新居民和原住民的关系更为融洽。”莫家桥村党委书记沈伟敏说,今年,该村还将建立新居民管理服务站,使新居民能享受到和莫家桥村村民同等的卫生保健、法律咨询、子女教育等服务,让他们真正融入莫家桥村。

标签: 习近平;美丽乡村;乡村;居民;绿色发展;农家乐;古城;杭州;机械... 责任编辑: 杨烁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hznews/202103/W020210329323814058612.png

乡村振兴:走在绿富美的乡间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