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西湖稿"背后的精神传递
探访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初稿诞生地
2021年04月04日 07:21:03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张梦月

  浙江在线4月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梦月)春日里,与西湖边的游人如织相比,北山街84号大院30号楼前显得静谧了些。

  这里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地旧址。67年前的春天,正是在这幢楼里,毛泽东主席率领宪法起草小组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初稿(史称“西湖稿”),为宪法草案的修改完善和宪法的正式诞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2016年12月4日,“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在此建成开放,弥补了我国宪法主题纪念馆的空白,也使得这段经历得以完整地保存流传。

  又是一年春天。记者再次来到这里,寻找新中国法治精神的起源,也聆听浙江传承发扬宪法精神的故事。

  一座城市和一部大法的不解之缘

  “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步入陈列馆北山街馆区,汉白玉塑成的毛主席雕像和他当时的嘱托映入眼帘。

  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毛主席在西湖边的这处办公楼里度过了77个日夜,主持“西湖稿”起草。“现在这里呈现了‘五四宪法’从起草讨论到通过实施的全过程。”陈列馆宣教部部长夏文玲告诉我们。

  新中国对法治的高度重视,从这部大法起草过程的细节中可见一斑。在复原陈列厅,记者见到毛主席在“西湖稿”起草期间留下的不少珍贵文物。其中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莫过于11封电报和信件。

  “这些都是当时杭州和北京两地往来的电报和信件手稿,其中多数是毛主席从杭州发出的。”夏文玲一边介绍,一边提示我们注意落款时间,“很多都是上午2时,也就是凌晨两点。当大多数人都已进入梦乡时,主席还在为宪法的起草工作忙碌,可见主席的用心。”

  一旁的展板上,还有毛主席在宪法草案上留下的16条批语。“序言应有说明”“此句好,宜采纳”……遒劲有力的清晰字迹,仿佛就在昨日落笔。

  陈列馆副馆长王永翔告诉我们,在“西湖稿”的起草过程中,毛主席亲自参加讨论,对草案的每一部分内容反复进行研究和论证,不少条款还是他亲自起草的。

  宪法草案正式公布后,全国各界共有1.5亿人参加了宪法草案的学习讨论,共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一份份讨论意见都用油纸包裹好,及时通过飞机空运到北京。“占全国人口四分之一的公民参与了宪法制定,这在世界制宪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也体现了宪法的制定工作有着扎实的群众基础。”王永翔说。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历久弥新代代相承的法治精神

  与所有法律一样,宪法也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才能具有生命力。

  走进陈列馆栖霞岭展区第一展厅,玻璃柜中依次摆放着1982年宪法文本和我国宪法历次修正对照表。1982年宪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完善的一部宪法,它确立的许多重要制度和原则,都来源于“五四宪法”,是对其的继承、坚持、完善和发展。

  此后,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大先后5次对我国现行宪法的个别条款和部分内容作出必要修正,共通过了52条宪法修正案。这5次修正,让我国宪法在保持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不断与时俱进。

  陈列馆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其实现行宪法制定和修改过程也和“五四宪法”制定时基本一致:动员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广泛吸收人民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更充分地体现人民的意志。

  “五四宪法”所秉承的民主性、科学性、开放性法治精神历久弥新,不仅推动国家,也催动浙江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砥砺前行。2006年,正是在诞生“五四宪法”的之江大地,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作出建设“法治浙江”的重大决策,率先在省域层面对法治中国进行了积极探索。

  15年的“法治浙江”探索进程中,地方立法不断加强,法治之基逐渐夯实。比如,立法草案出台前评估、立法后评估、法规规章项目公开征集等制度,立法公开、立法听证等探索,深入推进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国家宪法日”,杭州随即开始准备筹建“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这些年来,陈列馆一直在系统收集和抢救‘五四宪法’史料及相关实物,希望把我国的法治精神和传统更好地继承并普及开来。”王永翔介绍,开馆4年多来,超过38万名党员干部、31.7万人次青少年观众走进陈列馆,5.9万余人参加了宪法宣誓活动,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成为宪法宣传“代言人”。

  前段时间体验了宪法宣誓的西湖风景名胜区女子巡逻队队员邵楠对此别有一番感触。她说:“在‘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进行宪法宣誓,让我感受到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一线执法管理者更要做好宪法宣教排头兵,将宪法精神融入执法当中,精准把握政策,守住法律底线,以良好面貌迎接建党百年。”

  依法治国的脚步永不停歇,“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也将有新的使命。不久前印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提出,要在“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基础上建设国家宪法宣传教育馆。

  “这有利于丰富法治中国建设的内涵和特色。”王永翔表示,陈列馆正抓紧研究谋划,结合数字化改革做好深化、拓展和提升文章,全力把陈列馆打造成宪法资料收藏中心、宪法发展历程展示中心、宪法宣传教育中心及宪法研究中心,让观众更好感受到依宪执政、依法治国的真实历程和宝贵精神。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北山街馆区外景。 陈列馆供图


标签: 宪法;历史资料;法治精神 责任编辑: 牟嘉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hznews/202104/W020210404514158989859.jpg

"西湖稿"背后的精神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