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名专职社工而言,只要全国各地一有疫情出现,基层的疫情防控工作就像一个又一个浪头扑来。
“有人从中高风险地区回来,得控;有人绿码变黄,得核实;有人根据防疫要求,需要实施2+14管控措施,这些都要我们去落实。”滨江区中兴社区专职社工张灿平说,自从社区11月初在公众号上开通了“黄红码自主填报”通道,“我们肩上的担子轻了不少,服务居民也更精准了。”
在滨江,用数字化改革这根针,串好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已经成为扎实推进民生实事工程的重要实践,问需于民,数智赋能,暖人心的件件实事,正在勾画新老滨江人的美好生活。
精密智控 社区开通“黄红码自主填报”通道
“你好,我的健康码变黄了,该怎么办?”
“日常健康监测,我都需要做什么?”
每当各地出现疫情,居民各种各样的咨询电话,就能把张灿平的手机“烧”热,“有时候,连着接几十个电话,回复到喉咙‘冒烟’。”张灿平说,尤其是根据防疫需求进行“2+14”日常健康监测,社工不仅需要登记居民的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还需要登记每天的体温和身体状况。
说说简单,工作量却不小。张灿平所在的中兴社区,有36幢楼宇和一个住宅小区,光是流动人口就占常住人口的2/3, “有些公司员工经常出差,如果恰好碰上哪个地区出现疫情,就会被纳入社区分级的疫情管控。”
近2万人的社区,要靠10余名社区工作人员撑起来,除了日常社区运转以外,还要打好抗疫“持久战”,难度可想而知,“累一点倒也不怕,最怕的是,服务和管控不够精准,出现防疫漏洞。”张灿平说。
基层治理要更精准,居民服务要更到位,这些摆在眼前的实际问题咋办?在“长河街道中兴社区”公众号上,社区开通了“黄红码自主填报”通道,居民基本信息,健康码颜色、往返行程自我申述等均可自主填报。今年11月底,社区又根据新的防疫形势和居民需求进行升级,现在,居民通过公众号后台输入关键词,就可以自行下载社区开具的免费核酸检测的证明,检测结果通过扫描自助上传到后台,自助进行健康打卡,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后台梳理上报后就能帮助居民便捷完成日常健康监测。
文化惠民 城市书房实现“信用借”
家住缤纷未来社区的沈红丹没想到,过去的物业办公楼,变成了飘着咖啡香的城市书房。
不到十点钟,沈红丹就带着27个月的宝宝来到了书房的亲子阅读空间,“儿童画册应有尽有,我自己喜欢的一些文化类书籍,也能借回家。”她把身份证放到书房里的自助借阅设备上,再把书籍放到指定区域,就完成了借阅服务。
居民忘记带身份证也不要紧,在滨江,只要通过支付宝扫描“信用借阅二维码”就可以完成借阅,最多可以借20本。
“码”上借阅,让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大提升。“出了小区门就进了图书馆,这就是把文化送到了家门口。”沈红丹笑着说。
据悉,自9月23日,滨江区社发局启动“码”上借阅阅读推广活动以来,截至目前,读者借阅2106次,借阅图书24377册次。
根据社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不同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该区还设立了固定点3个,流动服务点44个,同时,积极送书进海康威视、中南集团等企业,累计完成图书借阅3712册次。
在滨江,还有不少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新举措,就拿西兴街道缤纷未来社区来说,上班族哪怕是错过了诊疗时间,也可以通过云诊室、云药房远程问诊和开药。居民还可以通过扫码,在24小时云厨房内,下单净菜,通过AI“厨师”为自己烧一顿家常菜。
畅通城市“微细血管” 一体化推进数智社区建设
通过数字赋能,社区和居民共治共享的实践在滨江已经连点成面,比如,东信社区以未来社区建设为契机,上线了“邻里停”共享停车平台,盘活周边产业园区和小区停车位,缓解“急难愁盼”的停车难,获颁省未来社区数字社会建设“金点子”荣誉;襄七房社区开发“小襄在线”小程序,实现居民办事零跑腿;民政局开发“幸福码”,区内14项社会救助和残疾人特殊群体救助及民生补贴事项可以“一门受理、一网研判、一站式联办”,救助群体只需扫扫二维码,就能获取“失能半失能老人支持服务”“滨江区老年人助餐体系建设项目”等服务。
赋能基层治理,构建智慧城市,滨江正在进行新的探索。据滨江数字化改革专班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社区基层治理面临着系统平台统筹性不强、社区工作耗能大、基层数据交互弱等短板,该区以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为依托,以“一体化”“利旧集成”“管用实用好用”为设计思路,建设数智社区一体化平台,力争对全区59个社区治理和服务进行支撑,夯实社区数智治理。
比如,通过“事件中心”模块,居民可以通过社区微信公众号、浙里办滨江频道反馈问题,网格员实时进行事件处置、流转等,形成工作闭环。
就拿今夏的暴雨来说,闻涛社区的居民就是通过社区公众号上传积水情况,数据通过数智社区一体化平台流转,提高了应急处置的效能。
接下来,该区将通过资源共享,努力实现社区态势一屏掌控、社区事件一键智达、任务执行一贯到底,社区治理一网统管,让居民实实在在享受到数字化改革带来的便利生活。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