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杭州全市域共新增地名806个——聂雪桥、葭萌桥、松风巷、妙墨桥、进取路、励行弄、博研弄、常学街、祈顺巷、庄富弄、源聚支路、环富巷等等……一大批新增地名,被广泛用于居民点、房屋、桥梁、隧道、公园、道路等。相关媒体在报道梳理时,用了五个“很”字形容——很诗意、很励志、很正能量、很温暖、很富裕。
五个“很”字不失贴切,较好归纳了这一批地名的特点,既点明了丰富内涵,也体现出传统历史文化价值的大面积回归。拿“葭萌桥”来说,地处龙坞茶镇核心区,“葭萌”原为古地名,一度演变为茶叶别称。“松风巷”位于余杭区五常街道,因道旁有学校,取陈廷敬诗句“谁知无价松风梦,不向人间费一钱”,寄寓青年一代如青松般坚忍、顽强。“朝露巷”位于临平区南苑街道,取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勉励大家珍惜时光,时不我待。当然了,也有一部分命名并非尽善尽美,直白有余,韵味不足,还有打磨空间。
地名代表城市“脸面”,是城市重要公共信息文化载体,老地名更富含历史文化价值。从全国看,北京王府井、南京乌衣巷、重庆洪崖洞、成都宽窄巷子等,不仅识别度高,还别有韵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杭州,拱宸桥、孩儿巷、打铁关、武林门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老地名,关联历史记忆,也承载本土文化认知。欣喜的是,近年来,杭州在城市改造过程中,恢复了归德弄、望江门外直街、海潮寺巷等一大批老地名。杭州还深挖老地名背后的文化价值、历史信息,比如,在改造西溪路时,推动沿线“西溪十八坞”景观打造,移步换景,串“坞”成线,在地名文化开掘上做出有益探索。
对城市地名的命名审批,既要严格程序,也要注重规范。此前颁布的《浙江省地名管理办法》就明确规定,“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涉及的地理实体拆除重建或者迁移,重新命名应优先使用原地名。”杭州在出台相关管理规范时也强调,“地名的命名和更名应当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地理或者经济特征,与城市规划所确定的使用功能相适应”等。应该看到,有一段时期,对城市地名文化的认知也存在不同误区,比如,在老小区改造或区划调整时随意抛弃老地名;还有的热衷于取大、洋、重、怪等不规范名称,凡此种种,都同缺乏历史敬畏有关,必须以法规实施划定红线和底线。要以推进集中清理整治等专项行动,回应公众关切,努力促使城市地名回归传统价值、历史方位。
城市地名命名必须努力增进文化自觉,焕发文化自信,贴近地域、贴近时代、贴近文化、贴近需求。不仅要对老地名充分珍视,对新地名也要下大力气打磨。不妨借助开展公众征集等,多向专家问看法,多向百姓要意见。总而言之,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无论老地名“老树新枝”,还是地名新取,都要让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