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是个阴天,却好像没有打搅人们的心情,10时30分,东阳歌山镇上宅村村口的一家理发店,已经坐满了理发和等候的客人。没有门牌,没有店名,30多平方米的屋内,一面大镜子,两张理发椅,工具台上整齐摆放着剃刀、推剪、梳子等理发工具。
理发师胡晓康,四十多年的光阴让他从年轻的小伙子,变成了六旬老人。店里没变的是那些传统老家伙和胡师傅精湛的手艺及热情的服务态度。问及手艺,顾客们说:“方圆几里地属第一。”
胡晓康理发
19岁当理发师 七十年代的男人喜欢三七分
这间小店,胡晓康在这里忙碌了多年。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着祖传的和新学的手艺,给来理发的顾客带来舒适享受。
从19岁开始干这一行,到如今已有40年的时间。理发店从杭州开到江西,再回到上宅,给街坊四邻和经年累月的老顾客理发。虽已到耳顺之年,但胡晓康带着妻子,和理发店仍然静立在闹市中,等待上门的顾客。
“从小我就对理发工具感兴趣,买了把推剪过过瘾。”胡晓康回忆说,“没想到玩着玩着竟成了家里的理发师,爷爷、爸爸,家里男人的头都是我理的。”那一年,胡晓康14岁。
19岁,胡晓康去杭州正式学起了理发手艺。数月后,他就在原杭州钢铁厂开起了理发店,后又辗转到了江西新余钢铁厂。
“70年代的男人喜欢三七分,蓬松露耳,女人则流行大卷发或齐耳短发。当时主要靠的单剪技术,特别是男人刮胡须时需要一定的手劲和稳力,如果头发剪得层次凌乱,别人就不要你理发。”胡晓康侃侃而谈,那时,他白天忙理发,收工后就琢磨着剃头刮脸、修鼻毛等技巧,练就了一手理发好手艺。
3年后,胡晓康回到了东阳上宅村,依旧是理发的老行当。其间,认识了妻子胡春光,“那时她就在我店对面的厂里上班,我稀罕她,得空就往厂里跑,或帮忙,或送点心,最后就拿下了,哈哈。”
如今,不论店里生意有多忙,胡晓康每年都会抽出一个月时间外出学习,他坦言,手艺再精若赶不上时髦,终究要被顾客遗忘。
胡晓康和妻子一起打理理发店
一家四代人来理发 他为患病顾客上门15年
“我理了40年发,爱人理了35年,最多一天理发50多人,一天工作最长时间超20小时。”胡师傅说着,手里的理发工具咔嚓咔嚓的律动非常有节奏感,“理发这么多年,也不知摸过多少人的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9成是老顾客。”
胡师傅说话的时候,一旁给顾客洗发、染发的妻子胡春光都是笑而不语。七八位正在耐心等候的顾客正在聊家常,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无所不包,时不时会抢答下记者问胡师傅的问题。
“手艺好、服务好,我家四代人都来这里理发。”在店里烫发的邻村郭阿姨笑着说,这手艺方圆几里都算上好的。
因为多是老客,大家对于胡晓康来说,更像朋友和亲人。邻村有一位卧病在床的顾客需要他上门理发,没想到这一理,就长达15年,直至客人离世。15年间,胡晓康每月掐定时间上门,从不多收一分钱。还有一位患病的顾客十分信任他,一直等到理发完才断气,胡晓康无形中也当了回别人临终前的“孝子”。
眼下,正值理发店的生意旺季,每天都会迎来东阳、巍山等地前来理发、卷发、烫发的顾客。顾客最多的时候,一天超50人。“理好头、烫好发,热情服务每一位顾客。”刚入花甲的胡晓康与年过50的胡春光依然干劲十足,坚守自己的手艺,这间没有门牌、没有名字的小小理发店,是夫妻俩一生的事业。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