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应该跟着义乌商品走出去,义乌商品应该成为中国文化基因的携带者和传播者。”在昨天召开的“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座谈会上,20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针对如何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等问题各抒己见,思想碰撞出的火花也给了义乌文化企业负责人带来许多灵感。
让义乌商品带着中国文化符号走出去
近年来,义乌积极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大力发展文化贸易。义乌市场外向度达到65%以上,其中文化用品、工艺品、玩具、流行饰品等文化商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2014年起义乌市实施“摇响拨浪鼓•同圆中国梦”工程,充分利用义乌市场巨大的影响力、辐射力,以商品为纽带,以贸易为手段,对外传播“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运营总监邢晨声认为,义乌在做大“一带一路”文化贸易这块蛋糕方面大有可为。“义乌作为世界级小商品集散地,世界级商业贸易航母,所承载的也绝对不仅仅是把一般物理化的商品推向世界,让义乌商品携带着中国的文化符号,中国的文化基因,中国的文化信息走向世界,这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实实在在的体现。”邢晨声说,“通过商品传递文化,让使用人在生活意识里享受文化和认同文化,最终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东西,这样,商品也才能够形成竞争力。”
无独有偶,浙江华鸿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龚品忠通过多年来不断的海外市场探索和文化接触,也得出了商品落地,首先要文化接轨的经营理念。在龚品忠看来,通过人才、技术、创意等方面的文化接壤,最终让商品进入更广阔的海外空间,也通过商品的不断传递,让文化实现更多认同和融合,这是文化类商品身上所承载的特殊属性。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各类文化交流品台已作为先头部队,在沿线国家开展着文化交流。李宇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赛思博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表示,海外文化中心可以让文化创意的产业、企业,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走出去,那么首要的就是企业要“练好内功”。
“比如企业要增加文创能力,学会文化植入,学会讲故事,通过好创意避免同质化竞争。”李宇举例说,同样是手机壳,有故事的手机壳就能卖得好。此外李宇认为,文创企业亟待加强技术投入,在提升产品品质方面很厦工,才能让掘金之路越走越宽。
谈到好技术、新技术,浙江工业大学义乌研究院副院长姜宝珍深表认同,“虚拟,AI、VR技术能让文化的重现,能让文化再传播提供更大的可能性。原来的传播技术,仅仅是一些面的,静态的,那我们现在VR是全方位的,动态的,人身临其境去体验文化。” 姜宝珍认为,在文化贸易走出去的同时,结合新技术,可以让“一带一路”沿线这些国家共同体验中华文化的真善美,加深文化认同,加速文化传递,有助于做大做好文化贸易这块蛋糕。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