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日报5月28日讯 近段时间,每所职校的校园里都很热闹,因为5月是我省职业教育活动月,活动自然多。就在上周,永康职技校开展了“五金工匠文化进校园”活动,20多位老艺人将传统五金之风吹进校园,在“叮叮当当”的五金之声中诠释了永康工匠精神。而心理健康周、诗歌朗诵比赛、技能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更为该校增添了活泼的色彩。
还有两周就迎来中考,一般来说,初中生升学总是首选普高,而在永康却不完全如此。不少中考成绩超过普高线的孩子,会在中考成绩公布当晚就和家人赶到永康职技校排起长队,以便尽早报名,抓住入学机会。因为,第二天就是该校报名的日子。
永康职技校到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
数控车间组长陈灿晖在操作机床。
一个特殊车间
康职技校有一个数控生产车间,这个车间经常出新闻。
比如一个叫灿晖的学生,从小不爱学习,在班里是个让老师头痛的学生。2015年进校的他,学的是数控技工专业。进入生产车间后,老师见他动手能力不错,就是自我管理能力不行,于是就精心指导他,还让他当了组长。从此,他对自己有了约束,对自己要求高了,仅用一年时间,就迅速掌握了数控加工的前沿技术,车工、钳工技术样样行,产品报废率仅为万分之一。现在已能独当一面。很快就有学弟学妹要跟他当学徒,俨然是个小老师了。虽然还未毕业,但本地的一些知名企业争相要以高薪聘请他。
5月21日,记者走进这个车间,发现它与一般职技校实训车间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但所有设备都很先进,而且不少是经过改装的。让人完全想不到的是,这个小小的车间一年内生产100多种不同产品,年产量达40多万件。缪建春是这里的负责人,他是浙江思诚精密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同时兼任职技校的实训指导教师。他告诉记者,今年3月,学校承接了浙江德世电器有限公司的一批电镐支架加工任务,以原有方式生产,每班每天能加工240只。在生产实践中,师生首先进行了工艺分析,看看怎样提高加工效率,同时保证产品质量。大家很快发现,用机床加工电镐的过程中有一道工序可以改进:原先,电镐是用螺丝锁定,车床夹具上有三个夹头,每加工一个,必须停下来,用手动的方法扣住三个锁,耗时好几秒,还容易夹偏,且有安全隐患。大家就想出了一个妙计:把手动式夹紧机构改造成了“液压式自动夹紧”,增加了一个脚踏板,用来启动液压装置,去掉了扣锁,改成了电镐支架。这样,就省下了安装电镐和夹电镐的时间,加工每件电镐由过去的5分钟变成1分钟,每天产量由240只/组提高至420只/组,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提高了成品率,每年直接降低设备的加工成本约15万元。
生产刹车片,过去一台车床上设计的是一次成型2个,经他们的技术改造后,现在一次成型6个,生产效率提高了两倍。
“我们并不是太追求产量,更在乎的是学生在这里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缪建春说,数控技工班的学生在这里能更多地参与不同产品的生产过程,老师带着他们研究工艺流程。学生们很会动脑筋,改进技术之后,工艺比工厂还要好,成了专门做精品的车间。“他们现在都知道,工装夹具做得好,产品就能做得好,所以都很愿意在工装设计上花功夫,磨刀不误砍柴工啊。”现在,车间成了科技创新的课堂,不少厂家纷纷把产品拿到这里来生产,希望通过老师和同学能帮助他们改进生产。
特别让人高兴的是,这个车间是个出人才的地方,技术服务团队里的一些老师和学生技术突飞猛进。比如教师中的李仲龙、蒋进等青年教师在车间里带学生生产,培训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在重赛处主任马林刚带领下,他们参加工作不到三年,就带领学生在全国技能大赛上摘金夺银,学校成了金牌专业户,而他们自己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金牌教练。
四种深度融合
不久前,校长王钟宝出席了中德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研讨会,他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讲的是中职学校在“四融”机制下的专业建设。他提出,产教融合是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最有效途径,得到了上级部门及同行的极大认同。
“当前产教融合存在两大困难,一是学校专业教学实践与企业生产实践难对接,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很难跟上企业的发展步伐。二是学生专业技能学习与企业经济效益难共赢,因为学生技能培养需要多岗、轮岗的锻炼,以便掌握更全面的专业技术,而企业则追求岗位人员稳定和整体运营稳定。”王钟宝说,为了解决这两个难题,永康职技校炼出了自己的“金刚钻”:以“四融”机制推进专业建设。哪四融?即基地建设融合机制、产教资源融合机制、双师培育融合机制、工学交替融合机制。
基地建设融合。就是与企业共同打造开放实训中心,学校精心挑选7 家当地知名企业,共同打造“开放实训中心”,集项目教学、技能培养、对外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学校出场地、设备、员工(学生),引进企业技术骨干和企业管理模式,企业技术骨干成为学校兼职教师,带领学生,承接多样化业务,每年的产品达上百种,满足轮岗学生的技能学习多样化需求。结果是校企双赢,企业经济效益得到保障,学生技术得到提升,经实训中心锻炼的学生毕业后深受企业欢迎。
产教资源融合。对接专业教学,实行“教学化”改造,通过线上探讨与线下论证两种方式,着力将企业生产岗位转换成“学习性岗位”,将企业生产任务经过教学设计转换为“学习性工作任务”。教材创新设计方式,推进“立体化”呈现,配备图片、视频、教材、二维码等信息化元素呈现,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仅模具专业就共同开发了232个项目16个G容量的教学资源,建成浙江省中职模具基地校,实现教学资源的推广和共享。
双师培育融合。学校依托五金制造开放实训中心,通过充分融合学校、企业、行业、高校等多方资源,实行“进阶式”教师培养策略,层层培养合格型、骨干型、专家型教师。
工学交替融合。即在工学交替融合中,学校关注环境维度,塑造“真刀真枪”环境,传承 “职业化”;关注教法维度,推行“教学五步法”,实现“做中学”;关注管理维度,贯穿企业化管理,培育“准员工”;关注评价维度,找准效益“结合点”,通过融合学校与企业的双元评价标准,校企共同制定系列量化评价指标,开展相关技能考核。进而依据岗位技能考核成绩,为学生开辟岗位晋升通道。
五年转型升级
自成功创建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以来,5年间,产教融合日益迫切的需求,倒逼该校教师不断地“转型升级”,促使教师走进车间,走进工厂,全程参与课程建设、实训教学、管理、评价、技术研发、产品加工等实践,学校整体师资水平得到了跨越式提升。而“四融”机制的实施,更有力深化了永康职技校的专业建设成效。近三年,该校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斩获7金2银;2018年又有5位学生荣获浙江省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晋级国赛。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已成为该校在行业企业中亮相的一张“金名片”,永康职技校也成为金华市职业院校的一块“金字招牌”,2018年省政府正式发文在该校筹建“永康五金技师学院”。
作为我省首批名校建设单位, 学校的跨步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国家示范校的辐射影响日益增强。一方面,学校已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口碑,招生异常火爆,一天之内基本招满。另一方面,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也日益扩大,企业纷纷来校洽谈合作。此外与国内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更加频繁。
如今,随着五金产业转型升级,永康对高技能人才求贤若渴。而永康职技校正以打造高品质“永康技工”的“永康速度”,在一个个技术项目的攻关中,在一次次发展难题的破解中,在一块块耀眼夺目的金牌里,呈现了令人赞叹的“永康智慧”。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