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义新欧”班列搭建义乌开放新平台 “钢铁驼队”串起国际朋友圈
2018年08月12日 07:35:15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龚望平 石磊 见习记者 来逸晨 市委报道组 陈锦青

  8月3日,中欧班列(义乌—莫斯科)“圆通号”首发从义乌启程。 拍友 龚献明 摄

  浙江在线8月1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龚望平 石磊 见习记者 来逸晨 市委报道组 陈锦青)5年前,中国首次提出并向世界发出“一带一路”倡议,一群义乌商人沿着2000年前的“丝绸之路”,摸索出通过公铁联运、公海联运把义乌小商品销售到西亚、北非和欧洲的“新丝绸之路”。2014年11月18日,第一列烙着“义新欧”标识的火车从义乌铁路西站鸣笛启航,沿着新丝路,直奔1.3万公里外的西班牙马德里。

  5年来,一列列奔驰在新丝路上的“钢铁驼队”,有力推动了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以中欧班列为代表的开放平台和创新举措,正让义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加紧密相连,让义乌人的朋友圈更加国际化。

  张吉英的国际朋友圈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星宝伞业”SOHO版店铺里,一面挂满老板娘张吉英和不同国家采购商合影的“微笑墙”特别惹眼。“我的手机里还有3000多张与外商的合影。”张吉英一边翻看手机上的照片一边给记者介绍,“我有两个微信,一共7000多个好友,其中外商有4000多人,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

  张吉英是绍兴上虞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她和家人来义乌创业,开始“前店后厂”的摆摊生活。“我守着摊位,丈夫管理工厂。因为不懂外语,我只能通过按计算器和外商确认价格。”义乌市场外向度逐年提升,她的外贸生意越做越大,不仅注册了公司,还在市场拥有两个店铺,日子过得充实而滋润。

  5年前,“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张吉英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家族生意。“伞以前只是挡雨遮阳工具,现在还是时尚配饰,我的生意自然不能一成不变。”于是,她决定到国外注册商标,抢占中高端市场。在参加土耳其、阿联酋、罗马尼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举办的展会时,她结识了法国巴黎的一个设计团队,双方达成了战略合作。第一个委托的业务,就是该公司的海外宣传形象设计。

  粉色的天空下,一个时尚女郎撑着伞,漫步在林立着大本钟、埃菲尔铁塔等著名建筑的城市街头——全新的品牌形象RST(Real Star)启用后,进店采购的外商不断增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外商比较认可这种好记又好看的国际范儿品牌,来自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客商明显多了起来。”在张吉英看来,这与“一带一路”倡议被越来越多国家的贸易商所了解和认同有很大关系。 

  随着张吉英的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她组建了研发设计团队,每年申请100多个图形等专利。她拿出一叠设计图告诉记者,这是法国团队4月送来的设计,很多新款产品已经热销全球。

  前不久,一位英国客人联系张吉英,希望能在伦敦开一家“星宝伞业”的专卖店。“我已经把新店的设计方案发过去,目前正在洽谈合作事宜。”张吉英说,“‘义新欧’中欧班列已经开到了伦敦,他们来义乌采购更方便了。”

  冯旭斌的潮流“义新欧”

  选择走铁路的话,运输时间比海运缩短一半以上,运输费用远低于空运,性价比明显更高。一列列往返于欧亚大陆的“义新欧”中欧班列,正是义乌主动参与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鲜活例证。中欧班列义乌运营方——天盟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旭斌跟记者谈到,他数年前就希望用铁路将义乌商品运去欧洲,这个想法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顺利实现。

  自从首趟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成功发车以来,中欧班列(义乌)已开通至伦敦、布拉格、莫斯科等9个方向的线路,实现了双向常态化运行。截至7月底,中欧班列(义乌)共往返460列;其中今年往返数量已达到156列,共发运13772个标箱,同比增长101.5%。“随着开行次数增多,我们与沿途国家和地区、机构衔接配合得越来越好,走‘义新欧’班列的货物也多了起来。” 冯旭斌说。

  浙江和德进出口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坚平就是中欧班列的忠实粉丝。“铁路运输为进出口货物提供了一个高效、安全、实惠的新通道。我也一直在和冯总商量,增设一条途经阿塞拜疆的线路,这样我从当地进口石榴酒也能享受到中欧班列的便利。”张坚平说,在义乌做进出口贸易,得天独厚:不仅是中欧班列,这里还有铁路口岸的铁海联运、义乌港的公海联运以及航空口岸即将开通的货运航班等。

  贸易的畅通,离不开发达的物流。近年来,义乌积极开辟跨区域物流通道,加快拓宽内陆开放通道,“无中生有”创造了一个多式联运、辐射全球的国际陆港,为构筑“买全球、卖全球”贸易新格局奠定了基础。设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五区的义乌中国进口商品城,就汇集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万余种特色商品,是海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平台。

  穆罕奈德的本地“新生活”

  约旦商人穆罕奈德是义乌中国进口商品城的常客。“这座城市每天都在进步,市场、交通、教育、医疗等各方面都在不断国际化。”站在新餐厅的落地窗前,望着稠州北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行人,穆罕奈德感慨地说,“不管你来自哪个国家,找义乌政府部门办事都很方便。”

  2002年,听说义乌的阿拉伯人很多,穆罕奈德来义乌创业,和中国妻子在外商聚集区的稠州北路上开了一个名为“花”的餐厅。作为义乌老牌阿拉伯餐厅,餐厅在外商圈中名气不小,很多外商会特地来此吃饭。

  去年10月,穆罕奈德在离市场更近的繁华地段,租下了三层共1000多平方米的新场地,精心设计装修后,于今年3月重新营业,餐厅取名“贝迪”。“中文意思就是‘我家’,希望大家在餐厅有回家的感觉。”他经常跟店里的客人说,“在义乌,大家都是家人。”

  扎根义乌16年,穆罕奈德对“一带一路”倡议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拿起餐桌上的刀叉,说起了中国的谚语,“好比一根筷子容易折断,一把筷子难折断,合作才能更好地发展。”为此,他特地在新餐厅设计了“一带一路”宣传墙,让更多的客商了解“一带一路”。“因为‘一带一路’倡议,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穆罕奈德坚定地说。

标签: 义乌;班列;中欧;张吉英;国际朋友;餐厅;外商;倡议;联运;首发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