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沈晶晶 市委报道组 陈锦青)义乌义亭镇缸窑村,可谓村如其名。
村口,一幅砖雕画讲述村庄500多年的制陶史。村内,处处摆放着村民精心制作的水缸、酒坛、花盆。青石铺就的村道,一路通向村庄中心的陶窑。
这座曾因烧陶制缸产业没落而熄火的老窑,去年重燃窑火,再现传统制陶技艺,让游客体验制陶的同时,打造出一条“陶艺旅游”产业链。一拨拨游客纷至沓来,让缸窑成了义乌网红景点,仅今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村里就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
这样热闹的场景,让村民冯化林既高兴又惊讶。他告诉记者,10多年前老窑熄火后,村民纷纷外出经商务工,村里逐渐没了人气。
从落寞到热闹,缸窑村的巨变,得益于近两年引进的近2亿元工商资本,投资建起的一个个项目,涵盖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生态农业等产业。这些项目不仅为村庄带来旺盛的人气,也带动了200余名村民就业创业。两年来,缸窑村旅游营业总收入已超过5000万元。
2016年底,义乌安徽商会来到这里,投资1.5亿元,流转了村庄周边闲置的800余亩田地,种下雪梨树、蓝莓树等,建设集农事体验、亲子教育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2017年初,杭州鹿野旅游发展公司也慕名而来,投资3000万元,将村口旧厂房以及30余亩树林打造成陶艺中心和自然教育基地。此后,5位陶艺、剪纸等工艺大师入驻,租下5栋老房子,改造成乡村非遗馆。
缸窑村凭何吸引工商资本入驻?村支书陈跃俊说:“乡村产业振兴得有资源、有人才。为吸引工商资本,我们埋头练了3年内功。”
2013年,刚一上任,面对冷冷清清的村庄、负债的村集体经济,陈跃俊马不停蹄,带着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开展调研走访。走过义乌不少地方后,他们发现,率先发展起来的村庄,大多利用山水资源,打造乡村旅游项目,真正有特色的不多。而同样留存着制陶传统、老窑址、古建筑的村庄,一些还没有意识到乡村资源的价值,一些尚未找到可行的发展路径。缸窑村虽然基础平平,但立足乡村文化、发展特色产业,必定能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
此后3年,村里因地制宜,将缸窑文化、陶艺文化作为支撑,着力改善村庄环境。水缸种上了花草,陶片做成了文化墙,老窑和6栋18间老房子修旧如旧,新房子统一进行立面改造,新老建筑和谐相融,让人耳目一新。
村庄面貌改善的同时,全村的凝聚力也在增强。冯化林告诉记者,为筹集资金、打造古陶公园,村干部奔波多月,连家里也顾不上;为整治村口环境、搬迁墓地,村干部连续3天不眠不休、入户动员,“这一切,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在创业干事氛围鼓舞下,以往村干部做、村民冷眼旁观的现象不见了,人人主动参与美丽庭院建设和垃圾分类,投身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村里陆续开出了4家农家乐,每到周末,一桌难求。
有着独特乡村韵味、干群团结一心的缸窑村,也引得工商资本青睐。“对乡村业态,我们有清晰的思路。”陈跃俊说,在改造之初,村里便与义亭镇联合制定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文化创意等产业布局、发展规划,这两年,他们拒绝了三四个不适合缸窑发展方向、容易引起同质化竞争的项目,同时推出“租用村集体房屋第一年免租”等优惠政策,向特色鲜明的项目抛出“橄榄枝”,并最终选择了田园综合体、自然教育基地、非遗文化体验馆等项目入驻。
让陈跃俊得意的,莫过于随着缸窑知名度不断提升,全省不少乡村干部来村里考察,“这证明,我们的发展路径能为其他村庄提供参考,是有特色、可持续的。”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