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村晚村事 “云”端热展 千余作品助兴“和美金华”幸福年
2021年02月26日 08:22:45 来源: 金华日报

  “咱村的村晚”近年来是春节期间朋友圈里的高频词:非遗、美食、歌舞、小品,金华全市各地,民间乡村,50个精选优秀文艺节目在网络春晚舞台上与金华市民“云”相见。这两天,节目之间的PK也在火热进行。人们纷纷为自己村里的故事、非遗、才艺拉票,为家乡打Call。

  “咱村的村晚”网络春晚由金华市委网信办牵头组织,在“和美金华”新型传播平台上搭建“云”村晚平台,把线下的村晚搬到线上,组织发动广大基层群众、村群群主、属地自媒体达人、文艺爱好者等积极参与。

  手艺里的乡村记忆

  传承中的非遗情怀

  金华市委网信办网络传播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咱村的村晚”网络春晚活动节目主要围绕乡村美食、民俗文化、才艺展示等方面,通过便捷有趣的互联网平台为基层群众提供展示才艺、抒发乡情,营造欢乐、团圆、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其中,“咱村好味道”以乡村美食为主题,展示金华乡村好味道;“咱村好声音”以歌曲演唱为主,歌颂新春、曲迎新年;“咱村文艺范”包含舞乐表演、才艺展示,村社就是大舞台;“咱村小剧场”包含小品、说唱节目等,透过屏幕看村庄变化、村民生活;“咱村老手艺”展示非遗文化、民间技艺传承,体现工匠精神;“咱村代言人”描绘风光美景、特色产业,敞开大门迎客来。

  时光把人变老,“老手艺”却留在内心深处。“咱村的村晚”中,很多人将镜头对准手艺人,带领大家奔赴八婺乡村的犄角旮旯,体验渐行渐远的情感。

  永康象珠镇官川村,75岁的胡金喜正在拉棕丝,他做的东西叫蓑衣。材料、工艺、样式,都与传统蓑衣一样,只是尺寸缩小到1/3,只有1尺多,精致而讲究。胡金喜说,这类微型蓑衣基本是客人买去做装饰或收藏之用。官川村曾是永康著名的“蓑衣之乡”,家家户户以蓑衣谋生,村民们制作的蓑衣不仅销往永康各乡镇,还远销杭嘉湖地区。

  胡金喜在十六七岁时便开始帮家人做蓑衣。靠着丰富的经验,他制作的蓑衣精细均匀,经常成为抢手货。后来,买蓑衣的人少了,他也停了活。几年前,胡金喜重拾技艺,转型制作微型蓑衣。“做蓑衣的针也没人做了,如果针丢了就没地方买咯。”胡金喜说。

  这段视频的拍摄者,是永康融媒体中心记者应栩漪。她觉得,应该将镜头多对准手艺人。“老人常常带着自己的手艺去展示,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蓑衣文化。”

  在浦江,陶瓷非遗传承人黄明辉以牛为主题,花费半个多月,创作了老黄牛、孺子牛、拓荒牛三件作品。视频里,黄明辉说:“作品的寓意是祝福大家牛年脚踏实地、红红火火。”

  黄明辉曾经是开饭店的,后来因为喜欢古玩和修复旧瓷器,他一边开饭店一边做陶瓷。26岁那年,黄明辉前往龙泉学习青瓷制作技艺。其实,早在19岁,黄明辉就在苏州做过紫砂壶。两年前,黄明辉把饭店关了,专心做陶瓷。

  七八年前的一次偶然机会,黄明辉认识一位剪纸师傅,一幅《天女散花》让他记忆犹新。后来,他尝试将浦江剪纸技法与浦江陶瓷制作工艺相结合,运用绘画、雕刻等多种技艺制作陶器,没想到第一次参加全国性比赛就获得银奖。“这是细致活,一开始经常失败,只能反复琢磨。”

  政府扶持传统文化,黄明辉收了7名年轻的徒弟,他说,想把陶瓷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希望更多人爱上这门传统手艺。

  孩子给的村晚惊喜 歌舞中的文化自信

  联欢晚会,歌舞是少不了的保留节目。“和美金华”平台的“咱村的村晚”系列中,唱歌、跳舞等节目同样占了多数。除了技艺媲美专业的成人演员,孩子也成为主角。

  其中,舞蹈《唐印》抓人眼球,与日前持续霸占热搜的河南春晚“王炸”节目《唐宫夜宴》有异曲同工之妙。《唐印》借唐三彩仕女俑从雕塑到复活的所见所闻,一窥大唐盛世气度,以及奔放瑰丽的历史风貌。

  舞者是来自武义县实验小学三年级的赵宥熙。“这支舞难度大、强度高,孩子能坚持跳下来,很不容易。”赵宥熙的舞蹈老师、武义县文化馆的舞蹈编导王嫣超评价。

  赵宥熙5岁开始学习跳舞,非常刻苦。她的父母是山东人,响应就地过年号召留在武义。《唐印》是北京舞蹈学院创编的,原本是一个成人古典舞作品。“去年11月底开始排练,今年1月中旬演出,拍摄了视频。”王嫣超说,其间,老师教授了10节课,其余则是妈妈陪着赵宥熙练习。“每天下课后做作业,晚上七八点到舞房练习,持续到晚上10点多”。

  在这支舞中,要揣摩陶俑的状态很难。今时今日的唐三彩侍女俑多了些许岁月的痕迹,但唐韵唐风仍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王嫣超解释,选择这支有难度的舞蹈,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作品,让孩子和观众对古典舞和中国文化有更多了解。

  在金华开发区罗埠镇塘头郑村,10岁的郑城用一套棍法赢得村民们的阵阵掌声。读幼儿园小班时,郑城妈妈带着他体验武术和跆拳道。“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你如果喜欢,可以试试。”在妈妈的建议下,郑城选择了武术。他非常认真刻苦,是当时馆里年龄最小的学员,每次学完回家,还会自觉加练。

  2018年参加第十三届浙江省国际传统武术比赛获得两个第一名,2019年参加浙江省台州国际武术节武术比赛获得第一名,2020年中国金华国际武术节长三角区域城市传统武术大赛拿到3个一等奖……虽然习武时间不长,郑城获得的荣誉不少。

  这个视频是在村文化礼堂拍摄的,郑城前前后后表演了好几遍。他说,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到那边的风景。

  除了舞蹈和武术,金华各县市的文艺爱好者也一展歌喉,有阿姨组合“出道”,唱响《一起来金华》;有一家四口,配合乐器合唱《你笑起来真好看》;有年轻小伙钢琴弹唱《留在义乌过大年》;还有金华市中医医院的医护人员,演唱《倔强》……

  全民参与代言家乡 戏说咱村的幸福事

  “一株老树开新花,一个葫芦变金瓜。如今办事最多跑一次,群众拥护传佳话……”东阳道情省级非遗传承人、东阳市曲艺协会会长吴洵梅以一曲4分半钟的道情《说说最多跑一次》歌颂家乡的变化与故事。

  “过年咯!欢欢喜喜贺新年……和谐年,发展年,载歌载舞贺新年……”永康市芝英镇柿后村的8位阿姨穿着红色的运动服,拿着快板、红黄绸带,走在整洁美丽的乡村小道上,开始了一段2分50秒的传统版“脱口秀”。

  在“咱村的村晚”中,村民们秀的不只是才艺,更是一段段代言家乡,讲述金华的生动故事。吴洵梅说,道情的词是原创的,写的词都是有感而发,自己只是把听见、看见、感受到的真情实感写出来。

  《柿后好声音》的演员金林鲤说,她们是一支由村里姐妹自发组建的演艺队伍,一共10多人,有40多岁的,也有60多岁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农村妇女有更加丰富的业余生活展现自我,大伙儿参与热情很高。

  代言乡村新年新事新风尚,柿后姐妹花用的是快板,义乌市福田街道的全宅好姐妹则以舞蹈展现农村妇女的精神面貌。在村里的全宅剧场里,打扮精致的好姐妹们穿着舞蹈服,跳起舞来一点不逊色。村民杜爱萍说,全宅好姐妹舞蹈队从2013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8个年头。姐妹们都是本村村民,大家白天在市场做生意,晚上忙里偷闲,团队成员个个精气神都很足。

  村民罗皎珍说,生活条件好起来,村里组织的活动也多,农村文艺生活越来越丰富。“广场舞、排舞,还有现在流行的鬼步舞,我们都与时俱进。”她笑言,“别看我们都四五十岁了,流行什么就练什么,心态越来越年轻。”

  新媒体时代,讲故事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咱村小剧场”就上演了一出《回村里过大年》的情景剧。农村青年带着怀着二胎的城里媳妇、儿子回村过年,媳妇从不了解、不愿意,到了解、惊喜、不愿走,短短5分钟的小故事生动展现了乡村如诗如画的风景,也反映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演员林翔说:“我住在市区,但这些年因为工作常走进乡村,发现乡村的变化越来越大,不输城市。”在他看来,“咱村的村晚”网络春晚正是对当下群众文化需求的回应。多年来,乡村春晚掀起热潮,文化礼堂年年上演大戏。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村晚”移师线上,依然是村民展现才艺、欣赏才艺、全民参与的大平台。“大家在这里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对未来的满满期待。”

  据了解,“咱村的村晚”网络春晚活动1月28日启动以来,广受关注与好评。在全市所有3199个行政村全覆盖、辐射97万余户群众的百姓微信群里,参与度很高,共有1000多个作品参与。从2月11日(除夕)开始,所有最终入选的节目都在百姓微信群中及“和美金华”平台上进行同步展播。

标签: 蓑衣;金华;明辉;乡村;咱村的村晚;春晚;才艺;村民;永康;姐妹 责任编辑: 冯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村晚村事 “云”端热展 千余作品助兴“和美金华”幸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