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七只“蛤蟆”组团来袭 婺州窑的又一种打开方式
2022年01月28日 08:57:03 来源: 金华日报 记者 唐旭昱 韩东儒 许栋梁

  还记得来自磐安大盘山博物馆的那只呆萌蛤蟆吗?它的全名叫珍珠釉蟾蜍,产自清代。

  前几日,婺州窑版蟾蜍出窑,清代珍珠釉蟾蜍有了现代版。出窑挺有仪式感,七只蟾蜍组团来袭,萌态十足。

  时间回到2021年夏末,待在磐安大盘山博物馆的珍珠釉蟾蜍,迎来了一位重量级粉丝——婺州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新华。初识,陈新华便和磐安文旅部门工作人员不谋而合——让文物“活起来”。

  不同材质和色彩,陈新华一共做了7只。材质有紫光釉、乳浊釉、草木灰釉、土釉等。因为是再创作,蟾蜍身上的一些细节,陈新华尝试做了改变。

  珍珠釉蟾蜍引颈向前,鼓目朝天,做蹲伏状,全身瘤状凸起点上珍珠釉,醒目逼真。第一次见到蟾蜍时,陈新华判断这蟾蜍身上的凸起,应该是人工一颗颗点上去的。“排列得这么细密整齐。”陈新华忍不住赞叹。

  回到金华,陈新华便开始动手做模型。模型的材质是石膏,打造起来费时间但并不太难。2021年9月9日,陈新华带着模型又去了一趟磐安大盘山博物馆,根据实物对细节进行调整。

  在用石膏完成蟾蜍的模型打造后,陈新华第一次一口气做出3只蟾蜍坯,萌态与原版一样。一直以来,陈新华最感兴趣的是蟾蜍那身“华丽的外衣”。不过,点“外衣”可是细致活。“原本蟾蜍身上的凸起,是古代工匠一颗颗点上去的,采用的应该是沥粉技术。”陈新华解释。

  根据相关资料解释,“沥”是指液体的点滴,“粉”是指用粉调成的液体,将其一滴滴地滴落在表面。多数时候用特殊的工具把点滴加长,形成一种有规律的人为的线。这种方法被称为沥粉。沥粉工艺的特殊之处在于高出物面,并在它上面贴金上色等。更简单的理解,可以想象成蛋糕裱花的样子。

  陈新华在点蟾蜍“外衣”时,将泥浆装在一个小小的洗发水瓶中。“塑料瓶有弹性,能非常好地控制泥浆滴下来的速度、数量、干湿度等。”点完后,蟾蜍经过自然晾干,然后经历烧制、涂釉、再烧制等工序。

  “接下来,看看能不能延伸做些文创产品。”陈新华说,蟾蜍可以做大做小,也可做出不同色彩。

  原版珍珠釉蟾蜍是磐安县文保所在2004年的文物征集活动中发现的,来自磐安县双溪乡梓誉村。蟾蜍在博物馆待了10余年,去年确定为清代中晚期的器皿,三级文物,为文房用具。

标签: 博物馆;磐安县 责任编辑: 吴珂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jhnews/202201/W020220128322199134418.png

七只“蛤蟆”组团来袭 婺州窑的又一种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