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嘉兴 正文
让非遗活在当下火在民间 来自嘉兴掼牛的启示
2016年08月30日 14:58:34 来源: 嘉兴日报 见习记者 李丹

  浙江在线8月30日讯 昨天,记者从嘉兴市海华武术馆获悉,前不久在张家港举办的第四届国际武术节比赛中,该馆一群以90后小伙为主打的第四代掼牛传人勇夺6金5银。这标志着掼牛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后继有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然而近些年来,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的窘境:一些非遗的存与废“命”系一人。因为传承断代,一位传承人的离世,往往意味着同时失去了一项稀世绝学。掼牛作为一项技术要求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怎样重现勃勃生机的呢?

  记者采访发现,做到有情怀地传承坚守是非遗薪火相传的内动力。守门人韩海华从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父亲习武,掼牛技艺里,融进了他人生的喜怒哀乐。在韩海华的回忆中,学习掼牛的过程中受伤是家常便饭,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其主演《大凉山传奇》期间,在体力耗尽的情况下被牛重伤,摔断了两根胸骨,剧组停机3个月为他养伤。“掼牛,不是我把牛摔倒,就是牛把我掼倒。”韩海华笑称。而最让韩海华感到不易的,不是皮肉之苦,而是来自经济上的压力。“一头牛的成本不低,我们掼牛对牛的品性要求高,必须是野性十足的运动牛,没有三四万元是买不到的。买到以后还要支付喂养等各种成本。这个都得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韩海华的徒弟说,若不是师傅对掼牛充满情怀地坚持,这个事业就没有现如今的红火。

  然而光有坚守还不够,想要让非遗焕发第二春,没有创新也是举步维艰。锁在深闺、脱离了老百姓生活的非遗,终究会在人们的忘却中被遗弃。掼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别存在”,海华武术馆始终通过各类的表演和参赛,让它不断走进普通市民的生活,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记住它、欣赏它、推广它甚至从观赏者变为参与者,从而达到让全社会都来阐述掼牛精神、掼牛文化的目的。据介绍,海华武术馆除了承办赛事,还将文化融入武学,与中国孔子基金会合作,在馆内授牌设立全国首家以武学文化传播为主题的孔子学堂,在国内外国学、国术的传播推广及市场拓展方面展开战略合作,并将掼牛、船拳等特色教学内容引入嘉兴孔子武学课堂,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去年,海华武术馆旗下还建立了“江南武魂艺术团”,86名成员在2小时的表演中,植入了嘉兴本土历史文化中的“江南七怪”、“越女剑”以及掼牛等多种元素,将传统表演转化为可分可合的成熟舞台剧目,传达了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为了让掼牛这项非遗在新时代充满活力,市场化的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韩海华认为,掼牛跟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兼具历史、艺术和市场价值,对它最好的保护与传承,不是把它送进博物馆,而是要让其走进市场,在接受市场锤打中吸收更多活下去的养分。为此,他一直努力尝试开创掼牛的产业化路子。他们已与中国阿拉伯交流协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本着“让阿拉伯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阿拉伯”的目的,双方在资源整合、价值挖掘方面达成共识,将对掼牛进行包装宣传,共同将掼牛推向阿拉伯国家,努力向着实现“牛到海外”的目标前进。同时,在乌镇设立“东方斗牛园”,利用乌镇的旅游人气,将东方激情斗牛表演作为文化展示板块,结合赏牛、品牛产业与民族特色餐饮商业运营,打造成一个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的牛文化产业集群和旅游文化商品带。

  总之,嘉兴掼牛一路走来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让非遗活在当下,火在民间,它才有生命力。

标签: 非遗;民间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