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15日讯 “钱师傅收徒弟了!”日前,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彩灯扎制的代表性传承人钱元康收徒的消息在当地传开,彩灯扎制技艺后继无人的窘境得到破解。
8月11日下午,记者来到鄞州区非遗馆,在彩灯扎制馆区,不大的场地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竹灯,这些彩灯做工精细,色彩艳丽,古朴中透露着华贵气息,馆区中央的工作台上,钱元康正和小徒弟、来自杭州富阳学院的高二学生李晓旦一起,专心致志地扎制新开发的“小夜灯”。
“没学多久,她已经学会了基本编法。”钱师傅向记者自豪地介绍道,李晓旦今年才16岁,到非遗馆学习彩灯扎制不到半个月,由于勤奋好学,在钱师傅的指点下进步很快。
钱师傅是横溪镇金山村人,十五六岁时就跟着父亲学扎灯笼。几十年来,制作彩灯的技艺就这么通过钱家人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了下来。今年钱师傅已经66岁了,眼看年纪日渐增长,但家传的这门手艺却面临无人继承的局面。
“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没人愿意学。”钱师傅说,近年来,区里虽然对非遗项目有政策支持,但仍鲜有人愿意学这门手艺。为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门手艺,钱师傅这几年经常去东裕小学、姜山镇中学为学生们授课。
一次,区非遗馆举办免费学习体验活动,还在读高中的李晓旦找到钱师傅,希望能拜他为师。
“一开始,我以为她就是想体验一下,会坚持不下去的。”钱师傅说,这几年,找他拜师的人不少,但真正能长期坚持下来的没有。让钱元康刮目相看的是,这个其貌不扬的小姑娘竟然坚持了下来,那次参加完活动后,李晓旦每天坚持到非遗馆找钱师傅学习扎彩灯。
彩灯扎制工序囊括了蒸竹、去皮、裁条、扎灯架、扎圈、糊灯笼、晾干,到最后的彩绘、描字,九道工序一道都不能少,对制作者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尤其需要耐心。“老底子的东西要做得精致,就要沉得下心。”钱元康说。
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要学会这门手艺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李晓旦说,刚开始学,连篾的正反也分不清,编制竹篾时,编错、弄断原材料是常有的事。
虽然学习时间不长,但她的悟性很高,现在已经能够独立编织彩灯了。
李晓旦家住江东区,每天早上7点多就到非遗馆学习,一学就是一整天。为了把白天师傅教的技术牢记于心。晚上回家,她还要反复学。
李晓旦在学校时,就对手工艺品制作特别感兴趣,家人也支持她的兴趣爱好。她还课外学了两年的美术课,有了美术功底,学起彩灯制作来就得心应手了。
随着对非遗了解的深入,让李晓旦感觉到这门手艺急需传承。眼下,她正在为钱元康开通微信公众号,希望通过新媒体,让更多的年轻人对这门手艺感兴趣。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