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畔,江南水乡,石门湾里好风光。”几乎每天早晨,一句句用吴侬软语婉转演绎的唱词都会从石门镇民联村邱学良的家中传出。70岁的老邱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跳”曲艺传人。几十年来,习练唱腔词句已成了他的习惯。而村里的乡亲邻居也早已经习以为常,经常驻足倾听。
桐乡“三跳”又名“纤板书”,是浙北传统的民间曲艺。邱学良回忆,早年拜师学艺时,曾听师父沈致和说起过桐乡“三跳”的来历,“三跳”曲艺实际上来源于湖州。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湖州老艺人沈少方手里发扬光大。彼时,少方常来桐乡表演,并在桐乡收了六个徒弟。这六人是陈金卿(原名陈京声)、沈荣卿、潘党卿、蒋仁卿、谢培卿和陆伯卿。六人因均师从沈少方,分别取了“卿字辈”的艺名。而其中尤以陈金卿的一脉承前启后,最广为人知。其弟子多在桐乡石门活动,给石门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在村坊里搭起戏台,木板、静拍、扇子这些表演用的工具一一整齐排列,敲起手中的竹板,洪亮的嗓音一旦响起,总是能吸引来不少村民静坐台前听戏。回忆起“三跳”曲艺最为兴盛的日子,邱学良的眉角也流露出兴奋的色彩。他还记得,自己曾因学过京剧,底子好,爱钻研,深得师父的欢心。邱学良头一回听到“三跳”,是村里请了沈致和来唱书,当时,邱学良就深深被曲艺吸引住了,听完表演,还能在脑海里回忆起师父的唱腔、神情。第二天,他在干农活儿时忽然兴起,把前一天沈致和的曲艺唱给身边的邻里乡亲听。这一听,惊艳四座,乡里乡亲都说唱得好,鼓励他去找沈致和拜师。他也最终习得“真经”把“三跳”曲艺进一步发扬光大。
然而,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视的普及,“三跳”曲艺渐渐无人问津。少了田间地头听戏的村民观众,表演的机会自然少了。这也让老艺人有些心酸。好在,如今“三跳”又有了新的转机。2007年,桐乡“三跳”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后,又有石门镇中心小学老师沈娟英与老艺人邱学良一起改编创新,在不少艺术大家融入了现代音乐等元素后,“三跳”曲艺又焕然一新,重发当年光彩。几年来,由桐乡文化服务中心严旻操创作的《兰花指》,先后摘得浙江省第八届曲艺新作大赛创作、表演双兰花银奖、嘉兴市第八届“石榴奖”校园文化艺术节“阳光下成长”中小学生才艺表演大赛小学组金奖、桐乡市第六届群众文艺菊花奖汇演金奖。
“三跳”曲艺捧回的艺术荣耀也为文化的传承打下了更好的基础。沈娟英介绍,石门镇中心小学自2012年建立“三跳”民艺社团以来,以点带面带动全校全面开展,普及“三跳”教学,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三跳”学员,同时鼓励他们积极争当桐乡“三跳”的义务宣传员,让桐乡“三跳”得以普及与传承。
记者手记:“三跳”曲艺是我市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早年的兴与衰,如今又来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在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有了莘莘学子的传承和政府的大力推广支持后,“三跳”曲艺早已不是那个在田间地头传唱的民间曲艺了。它不光走上大荧幕,在全国观众面前展示,也受到了不少知名艺术家的点评认可。今后,“三跳”曲艺的发展将会走向何方?我想,或许不能回复繁华盛景,但至少也能作为一种长存的艺术形式而存在吧。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