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蓝色印花粗布围裙,戴着印花头巾,近日,50多位巧手蚕娘以这样的装扮齐聚在新塍镇天福村的文化礼堂,同台竞技,打起了擂台赛,她们用娴熟的剥蚕茧技艺,传承江南水乡文化,展现了古镇匠人精神。
在现场阵阵锣鼓声中,天福村“当一天农民 享一天福”农耕文化系列暨巧手蚕娘剥丝绵比赛正式开始。随着总裁判哨声一响,选手们立刻投入到比赛中。蚕娘们一个个动作熟练,将蚕茧撕开一个小口,剥开拉大,拉成小弓样的丝网,套在四根手指上,取出蚕蛹,在水中横向和竖向拉大,套上木环,一连串的动作6到8次后,就可以拉成一个小小的绵兜,晶莹剔透,精致喜人。
今年40岁的吴建芬是参赛者中最年轻的一个,按照比赛规则,90个茧子,6个茧子一手,3手套一环,共完成5环,规定时间是20分钟,吴建芬快而不乱,仅用9分多钟就完成了比赛。“小时候就跟妈妈学过,母亲手把手教我的。现在的年轻人很少会这种手艺了。希望孩子们看到我们这样有意思的比赛,愿意来学习这门手艺,把这种传统文化和技艺传承下去。”吴建芬告诉记者,如何将蚕茧剥得完整,拨得薄薄透透,这可是有诀窍的。蚕茧剥得好不好,直接会影响蚕丝被的质量。好的绵兜,用“薄如蝉翼”来形容也不为过,用灯光照都是透光均匀的。剥好的绵兜要层层叠加到十多层,再经过铺芯、上面子、绞口等工序,就可以做出一条丝绵被。
活动现场还邀请了浙师大亲子体验团、桐乡濮院代表团的学生和巧手蚕娘同台体验。桐乡濮院代表团代表小金告诉记者,濮院一带自古以来就有养蚕剥丝绵的传统习俗,但近年来,随着机器换人的不断发展,这项手工技艺渐渐被淡忘了,这次来天福村体验,对她们很有启发。“回去的话也搞类似的活动,让村民们都体验一下。”小金告诉记者。
新塍镇是一个千年古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散落在民间的一些传统手工艺正在逐渐消失。而在天福村,这样的剥丝绵比赛已经是第三年了,这些蚕娘用自己的巧手,诠释着传统手工技艺的乡愁记忆和乡风文明。“剥蚕茧这门手艺颇具我们江南地域特色,也是我们新塍古镇的一项广为人知的传统民俗文化,比赛不是目的,展示和传承才是宗旨。我们就想把这种传统的农耕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孩子知道,所以我们特地让孩子们也来体验体验。”天福村文化专管员朱春红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