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嘉兴 正文
三代育种人:天涯海角稻花飘香
2019年10月10日 06:53:43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顾雨婷 通讯员 宋瑜 冯玉坤

  浙江在线10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顾雨婷 通讯员 宋瑜 冯玉坤)秋收时节,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近400亩的基地里,金灿灿的稻田翻滚如浪,一群皮肤黝黑的水稻育种人正收获着种子。一个月后,在椰林围绕的海南陵水基地,这些种子将生根发芽。

  嘉兴,马家浜稻作文化发源地;海南,中国唯一的南繁育种科研基地。1965年,嘉兴市农科院育种人首次踏足海南这片热土。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如候鸟般往来南北,相继育成秀水、祥湖、嘉育、嘉禾等系列水稻品种(组合)160余个,累计推广水稻面积7亿余亩,增产粮食100多亿公斤;他们一代接着一代,守望着一片稻花香。

  近日,记者赶赴海南陵水嘉兴南繁育种基地,走近三代育种人,探寻他们的育种故事。

  稻田也有“风花雪月”

  76岁的姚海根挎着包,穿梭在稻田中,弯腰收割稻子时手势娴熟,一割就是一大把。夏末秋初的阳光温暖却刺目,姚海根却早已习惯,连草帽都未戴。

  浙江省特级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抛开这些头衔荣誉,眼前的姚海根只是一位朴实的科研工作者、一位孜孜不倦的老一辈育种人——一头花白头发、洗旧了的蓝衬衫、黑色凉拖鞋、打了三四个补丁的迷彩裤。

  卸任嘉兴市农科院院长职务、接过退休证,姚海根却依旧放不下心中的那颗种子。“如果说粮食是农业的基础,那良种就是粮食的基础。”古稀之年,姚海根依旧坚持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下田干活毫不含糊。

  什么是南繁?一般选育一个水稻新品种需要七八年时间,而利用海南优越的光温条件,加种一季水稻,可以将新品种的选育和良种繁育缩短一半时间。目前,嘉兴市农科院的南繁项目组共有7个,南繁育种人员30多人。他们往往在11月份便要离开嘉兴赶赴海南,在交通不便的年代,直到次年4月才能回来。

  “育种工作者是候鸟,要加快选种必须去海南,冬去春回;又是一只工蜂,早7点晚7点,迎晨露送晚霞。季节不等人,必须只争朝夕。”1974年至今,姚海根早已记不清有多少个春节是在海南度过的。过去条件艰苦,来海南一趟光路上便要花去5至7天。为了育种,姚海根还住过牛棚、仓库。如今住宿条件改善了,他却依旧朴素。育种试验田边的宿舍里,一床、一桌、一椅、一柜,陈设十分简单,床头墙上贴着一叠用方格纸自制而成的手写记事本,记录每天的工作:何时下田,何时为水稻做杂交,何时有访客……

  近半个世纪的坚守,姚海根已育成晚粳“秀水”、晚糯“祥湖”、早籼“嘉早”等水稻品种(组合)103个,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稻区累计推广种植近4亿多亩,被誉为“江南水稻育种大王”。

  去年,姚海根探索培育了常规特优质晚粳稻品系“秀水香1号”。“你看它的颗粒,细长细长,煮熟了晶莹剔透,香着呢。”姚海根摘下一撮稻穗,举在眼前,仿若看着自己的孩子。

  “这辈子我要为农业做点事。”如今,这份事业早已融入了姚海根的生命中,别人眼中的苦,在他这里却变成了甜,还有一丝浪漫。田间地头,阡陌四季风,幽香小黄花,飞流大米雪,蛙声伴明月。这是属于姚海根的“风花雪月”。

  食堂开饭从不准点

  嘉兴海南育种基地的食堂,开饭从不准点。“我们都各自起灶,每个组工作时间不同,有早有晚,给水稻选种杂交,午饭两点吃,晚饭七八点吃的时候多了去了。”姚海根告诉记者。

  从上世纪80年代建起5间简易工作用房,到如今的3层楼,基地的硬件条件不断改善,但育种人的辛劳却一如往常。二三十亩水田里,上万份的水稻材料要一株一株去雄、授粉、套上实验袋,科研人员往往天一亮就下田,忙到月色朦胧,晚上还得整理登记。

  “千万不能停下!”采访中,这是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一般四月底五月初,我们就要完成收割,再把种子运回嘉兴继续播种培育,待到金秋收割又该来海南了,如此反复直到种子状态稳定。”

  一年年南来北往,不知不觉间,30年过去了。一些中生代育种人追随着老一辈,如今已能独当一面,是育种团队里的中坚力量。50岁的黄海祥正是其中一位。5年来,他带领的团队已审定新型水稻品种(组合)6个,育成品种(组合)在省内外年推广面积达30多万亩。

  主持育成并审定了浙江省第一个长粒晚粳新品种嘉禾212、第一个长粒晚粳不育系嘉禾212A、第一个长粒晚粳杂交稻组合嘉禾优555……哪怕这些年育种已有小成,黄海祥却依旧不敢停下探索的脚步。

  嘉兴市农科院副院长富昊伟说,一个新品种的成功选育,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片田中,实验材料成千上万,可成功的几率却极低,往往到最后找到那么一两株有希望的,送去一检测,个别关键指标还未达标。虽然不知成败,但在育种人的眼中,每一株禾苗都代表着希望,显得无比珍贵。

  “当众人一同朝着一个方向奋力奔跑,就算失败,也必须从头再来。这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担当,更是一份责任。”黄海祥说。

  放弃外企奔向田头

  这是杨海龙第一次来海南。

  “我学的是农学,就想专心做农业。”这个1991年出生的小伙离开江苏老家,放弃外企工作,投奔科研事业,只因一份热爱。但起初,他对南繁育种的认识只停留在书本上。如今,早上6时到田里插秧,花三四个小时做水稻杂交试验,用温水去雄为水稻人工授粉,杨海龙一件件认真学起来。

  如杨海龙一样的年轻血液,正在不断加入,为这支队伍带来勃勃生机。2016年7月的一天,29岁的付习来到嘉兴市农科院,入职第一天就在大院边的田里干起了活,没想到那天日头毒,他竟中暑了。

  “现在身体倍儿棒。”如今的付习踩着晨露去田间劳作,田间记录每天要写500多份,一忙起来微信步数都在两万步以上……

  可这些在付习看来都不叫事儿,唯一的无奈,还是不得不与家人分离。时间最长的一年,付习在海南待了153天,而他的两个女儿,一个4岁,一个2岁,正是最眷恋父母的时候。

  “你说辛苦,老一辈的育种人,谁不是这样过来的。”付习说,工作觉得苦时,他就会想起育种的老同志们,再看着他们劳作的背影,便觉得什么苦都能扛过去。

  付习所在的项目组,在团队负责人李金军研究员带领下,育成的“嘉58”,作为中国第一个光身稻、浙江第一个软香米品种,高产稳产,被评为“浙江省‘十二五’十大好品种”。该项目组与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合作,育成的杂交稻嘉优中科系列,如今已经审定品种6个,在全国15个省(市、区)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

  姚海根说:“育种是一件平凡而神奇的事,万物积其善良,种子越来越好,嘉兴南繁育种人也一代更比一代强。”

标签: 育种;海南;嘉兴市;水稻;稻田;开饭;嘉兴;基地 责任编辑: 孙璐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三代育种人:天涯海角稻花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