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锐
幼儿园里,孩子们在跟着老师学习酵素制作
今年两会“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的一席话刷屏了——“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何为“好的教育”,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杨绛曾说:“‘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
今年年初,浙江省两会期间,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曾报道过嘉兴桐乡的一所基层幼儿园——凤鸣街道中心幼儿园。这个幼儿园,通过制作一桶酵素,用浸润式教育启蒙幼儿探索科学的好奇心,受到各方关注。
没想到,今年全国两会上,这桶酵素也引来了刘锐等全国人大代表的关注。
一桶酵素的意外收获
“没想到!没想到!”回想起4年前的那次酵素制作尝试,桐乡市凤鸣街道党委书记沈国峰不禁感慨万千,“没想到效果会这么好,能受到全国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2017年,凤鸣街道在推行垃圾分类时,大家集思广益,就尝试用果蔬厨余垃圾制作酵素。几个月后,在凤鸣街道中心幼儿园率先进行了实践,“垃圾减量的效果是明显的,以凤鸣街道中心幼儿园为例,每年可减少厨余垃圾至少4吨。街道总体厨余垃圾减量至少10%以上,实现了垃圾控量目标。”
4年的坚持,让沈国峰没料到的是,这桶酵素会发挥出来这么大的意义。
“一所基层街道中心幼儿园,开展环保酵素制作4年,让孩子从问‘十万个为什么’,到感知‘十万个怎么样’,在学前教育科教融合上做得这么好,很难得。”因酵素与幼儿园结缘的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原首席科学家徐志豪博士,被感动了。他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水培与酵素的实验,还科学设计了一系列新课程,“酵素的制作有20多个步骤,把这一整套步骤完成,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观察能力、科学探究的能力等,在玩的过程中培养好奇心,启迪心智。”
“最好的教育,实际上是最简单的。”桐乡市教育局副局长王晓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贴近大自然这种易接受的方式,通过朴素的酵素制作,培养了幼儿的好奇心,激发科学思维,这是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非常生动的案例。”
这桶酵素引发全国人大代表热议
桐乡凤鸣的这桶酵素效应,也引起了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们的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刘锐,一位从事生态环境科学研究的年轻女科学家,也是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她认为,桐乡凤鸣街道用浸润式教育启蒙幼儿探索科学的好奇心,这样的创新很好。
“这其实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快乐教育模式,既培养了孩子对生活的热爱,也培养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刘锐说,“通过这种返璞归真的简单劳动教育,巧妙地融合了科学教育、劳动教育、人文教育、绿色环保教育等很多理念,让孩子们懂得垃圾要资源化利用,知道能量怎样转化,发酵是什么,微生物是什么,怎么应用等科学常识。”
“科学素养当然是要从娃娃抓起的。”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沈满洪说,“幼儿教育其实和高等教育一样,也应该是科教融合的,既要科研育人,又要育人科研,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同时,让学生参与科研,自己去‘收集想法’,同时又把科研成果灌输到课堂里面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为一名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沈满洪建议,类似桐乡凤鸣酵素的做法,就是用大道至简的普通劳动教育,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逐渐成长为有品德、有知识、有责任的青少年,从根本上塑造孩子的人生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其本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