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嘉兴 正文
缪家村的“幸福密码”
2021年05月27日 08:34:05 来源: 嘉兴日报 记者 应丽斋 顾亦来 嘉善县委报道组 张文燕 毛静静

  “2008年真是双喜临门,习主席到我们缪家村,我第一个跟他握手。大孙子也在这一年出生。”

  “2015年我60岁了,正式退休,企业交给别人打理。去年小孙子出生,今年又拿养老金了,彻底享受天伦之乐了。”

  “2018年儿子回乡建了‘上海博士工作站’。”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没有击垮我们,在全体缪家人的努力下,村集体经济收入稳稳站上千万元大关,且比2019年还高,真为缪家自豪!”

  “2021年是建党百年,不知道今年总书记来不来,真希望他能再来缪家看看我们的新生活。”

  ……

  自2008年10月2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嘉善县大云镇缪家村考察调研后,每年除夕,村民缪瑞林都会记上一笔,既是对过去一年的回顾总结,又是对新一年的展望。他把这称为“幸福笔记”。

  缪家,地处嘉兴北部、与上海相邻、紧邻沪杭高速公路大云出口的一个村庄,有居民1048户,在中国大地上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因2008年10月29日习近平同志的一声嘱托——“走在前列、作好示范”,在短短13年时间里,踏着时代节拍,敢闯敢试,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乡村一穷二白的局面,掀开了城乡统筹均衡发展的大幕,又以风云激荡的探索和沧海桑田的巨变,成为共同富裕的探路者和先行者。

  恰似一个缩影,又如一个隐喻。纵观中国乡村振兴的每一截历史断面,几乎都有缪家的注脚。

  今年5月,记者蹲点缪家村调研,既想看看这个总书记关心的乡村有啥发展新气象,也想听听新时代缪家人的所喜所盼。

  【密码一】

  一份嘱托:

  汇聚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

  “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同时允许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规模经营搞得好,对老百姓有好处,老百姓就会支持你,党和政府就会支持你。”这是当年习近平同缪家村村民亲切交流时讲的话,并指出,缪家村在城乡统筹发展上要“走在前列、作好示范”。这八个字从此深深烙在了每一位村民心里。

  快门声声中,一个难忘的瞬间被定格——照片中的村民唐友洪站在陪同的队伍中,因探出脑袋认真聆听,格外醒目。

  “我们是总书记来过的村,这些年一直牢记他的嘱托,干什么都要‘走在前列、作好示范’。”笔挺的西装、乌黑的头发、洪亮的嗓音,若不是主动报上年龄,很难猜出唐友洪已78岁。

  “我们村女的50岁、男的60岁都拿养老金了,我已拿了十多年,不用向子女要钱,孙子孙女也好学上进,一个在同济大学上学,一个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上班。我呢,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身体健康,多活一天就多享受一天幸福生活,所以十分注重锻炼,另外,一年至少两次跟团出游。”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那张合影不仅是唐友洪家最珍贵的宝贝,也是缪家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

  上世纪90年代,缪家因“穷”出名。村集体可支配资金一度不足5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直到1994年,在嘉善县开展的村集体经济“消薄”攻坚战中,缪家村还榜上有名。

  “不能这样下去。”当时的村党组织带领群众眼光向内,从“缪家有什么”“缪家能做什么”“缪家怎么干”三个维度盘活资源、自力更生,一手建标准厂房开始探索工业化路子,一手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这才让村里的日子逐渐殷实起来。

  “2008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是211万元,去年达到了1380万元,短短13年增加了5倍多。”村民顾永辉说,“让缪家村民自豪的,不仅因为经济富足,更因为村里方方面面都做得比人家好,不管是乡村旅游,还是社会治理、文明创建、村民保障等,都是别人的榜样。”

  【密码二】

  一个目标: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落后

  习近平当年为缪家村指明的“走在前列、作好示范”目标,如今已被镌刻在石头上,置于缪家乡村振兴学院门口。八个字的背后始终瞄准着一个目标——共同富裕。

  事实上,现在的缪家村是由西泾村、高一村、金长村、缪家村四个村合并而来的。

  并村之本是并心。在强村富民的道路上,父老乡亲们始终拧成一股绳、聚成一条心,对内对外都认同自己是缪家人。

  缪家村党委副书记张雷出生在原西泾村,在他的记忆里,西泾和缪家就隔了一条河,以前村村通电话,缪家村安装是不收费的,西泾村是1000元一户,“河对岸的老人都有养老保险,而我们没有,特别羡慕,所以并村我们都很高兴,觉得新生活终于来了。”

  并村,重点是为解决行政村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实力弱的问题。当时的最大难题是,并村之后,如何真正并人、并事、并心,实现深化基层治理、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

  在高一村当过村支书的郑发勇曾被称作“化缘书记”:“高一当时真的是穷,可支配资金只有十几万元,缪家已经100多万元了,到年底,村里穷得揭不开锅,只能四处‘化缘’,到县级部门讨钞票打发开门的事。”

  2008年以后,缪家村陆续并进其他三村,过去被行政藩篱分割的路网、水系、田地等资源被打通、盘活。“并村后我们就是一家人,没有‘你的’‘我的’之分,办事力量更大了。”这是新老缪家人的共识,“拉拔原来的穷村也不是我帮你,而是自己帮自己。”

  2001年,40岁的潘菊明承包了200多亩土地,投资5500万元在高一村规划建设碧云花园,掀开了发展旅游的序幕。潘菊明请在高一村当过村支书的周志芳到碧云花园当厂长。在发展壮大生态休闲农业的同时,碧云花园还不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优秀退伍军人,建立起了嘉善县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基地。“土生土长”的碧云花园现已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通过全域土地流转,缪家村的新农村集聚率达到95%,新型社区逐渐形成,更多土地向农业大户、企业项目开放。初夏的缪家村,鲜花环绕、树木青翠的云蝶路穿村而过,水乡的旖旎、花海的浪漫、巧克力的香甜正串起缪家人的新生活。

  “生活在缪家,我感觉很富裕!”保洁员王美娟的笑声里幸福感满满。尽管这几年,她老公身体不好,一儿一女还在上大学,但村里为她尽可能地提供各种岗位,农场旺季需要帮忙时找她,周末乡村厨师缺帮手也会想到她。“我这个家,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没有落下,离不开大家的帮忙,而大家帮我也很注意方式方法,所以我快乐着、幸福着。”她晒得黝黑的脸上露出了两排大白牙。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落后!这是缪家人最庄严也是最温馨的时代誓言。

  【密码三】

  一支队伍:

  永远保持“一呼百应”的战斗力

  “那个景观塔,灵是蛮灵的,但木头材质的,时间久了会不会烂?”“鸟巢那边的柱子,漆都掉了,要全部整改好,才能跟工程方结算。”一次村级重大事项决议,让缪家村偌大的文化礼堂里座无虚席。无论手头事务多忙,党员代表、村民代表都会按下“暂停键”,就连在上海替子女带孩子的也会赶来参会。5月11日这天的村民代表大会上,92名党员代表、53名村民代表一个上午边走边议今年要改造提升的8个工程,又重点围绕缪家村家宴中心建设“头脑风暴”了两个小时。

  缪家村这“一呼百应”的“战斗力”从哪来?秘密都藏在村民的记忆里。

  “以前是真的苦,路都没有一条像样的。现在生活是真的好,全是像一家人一样打拼来的。”60岁的冯青是土生土长的缪家人,当过10年幼儿园老师,又在村里工作了近20年,“我们村地理位置好,但也要靠带头人去发现挖掘。大云镇起步发展工业园区时,村里就先召集全体党员商议,再提交村民代表大会决议,我们到底是投资镇里的工业园区,还是在自己村里找块地建厂房。当时大家一听,觉得把自己的钱投到外面去有点不放心,还是投在自己村里好。”

  抓住靠近集镇和沪杭高速公路的区位优势,缪家村利用村集体自留地,建造了一座32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引来了第一只“金凤凰”。由于全村参与、企业入驻,3年后,村里不但还清了贷款、收回了成本,还小赚了一笔。

  尝到甜头的缪家村人开始对村里的土地进行整理,尝试依托专业合作社自主经营集体土地,成立了丰乐农技服务专业合作社。村里充分考虑退职村干部的保障和他们自身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优势,安排他们做集体经营土地具体的生产经营管理者。

  “合作社都是村干部带头下地干活的,那时候,村干部的自备车上都有一把铁锹,哪里有坑就自己动手填上,把村当成自己家来经营,甚至比对家里还上心。农作物收割季节,自家的稻要收都顾不上,总是先顾着社里的活。从不下田的‘白脚杆’,也心甘情愿脱了皮鞋,卷起了裤腿。”经历过缪家村艰苦创业历程的周志芳说,“叫一批人来帮忙要付工资,村干部自己下地又不要额外花钱,那个时候穷啊,怎么省就怎么做。”

  一无现成经验,二无绝对把握,三无财力支持,面对困难,缪家村的党员群众共同商议解决,共同承担责任。一个团结的农民集体使一个落后的浙北乡村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个团结奋斗的集体使全体村民生活越来越富裕、越来越美好。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在缪家村,农村党组织扎根基层、直面群众,把党建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优势,让群众时刻想得起靠得住,对党组织的信任日益增强。

  【密码四】

  一种精神:

  幸福图景中没有旁观者

  每月的16日、23日,是缪锦浩回乡义诊的日子。患者慕名前来不仅因为这位80后医学博士是上海长征医院脊柱外科的副主任医师,“缪家人”的身份更让大家有一种天然的信任与亲近感。

  “缪家村是我的‘娘家’,尽自己所能帮助家乡人是件光荣的事。”缪锦浩还在家乡牵线建立了“云诊室”平台,既为父老乡亲开通了一条“家门口就能看名医”的新通道,也为老百姓找到了一个从“病有所医”向“病有良医”升级的新办法。

  老一辈缪家人凭着“勤思、勤劳、勤闯、勤拼”的精神,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富裕的转变。希望的田野上,长出了富民产业,全村走上了三产融合的新路子。如今,新一代缪家人传承着父辈的精神,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在这片热土上续写新的篇章。

  曾在浙江农林大学当老师的杨珍,从父母手中接过甲鱼养殖项目后进行内塘改造、更新技术、规范管理、打造品牌,让百亩甲鱼塘成了中华鳖养殖生态农场、省级青创农场和颇受孩子们喜爱的科普基地。

  顶着美国波士顿大学金融学硕士光环的莫雪峰回乡创业已经10年了,他掌管的歌斐颂巧克力小镇,集巧克力生产、研发、展示、体验、文化、游乐于一体,每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年销售额早已突破1亿元。村民在这个拉丁语意为“挚爱”的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上班,一个月能拿到五六千元的收入。“巧克力”带来的人气,还让不少缪家人办起了民宿、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

  常念反哺之恩。在缪家村,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

  缪家村有一个300万元的慈善救助基金,专门帮助因病致贫、因贫辍学的困难家庭。这是董文松、董志华共同设立的。董文松是缪家村远近闻名的企业家,村里修桥铺路、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等总有他的身影。2011年,董志华从父亲董文松手里接过企业管理重担的同时,也握住了父辈热心慈善的接力棒。“我出身农村,现在有能力了,就应该为家乡百姓分忧。”质朴的话语道出浓浓的乡情。

  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的缪家人都真切地感受到,美好生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密码五】

  一条路径:

  党建引领下的共同富裕

  “让城里羡慕农村,让农村羡慕缪家村!”这是缪家乡村振兴学院院长丁法强担任缪家村党委书记时许下的诺言。

  “过去我们全靠两只手种田讨生活,大家天天埋头田里,皮肤晒得乌黑,人显得疲劳又苍老。现在不用下地,这里能赚钱,那里也能赚钱,人越来越显年轻,日子过得越来越好。”60岁的“妇女微家”负责人张爱英穿着时尚、妆容精致,她笑着说。

  行走在缪家村,我们看到了中国未来农村的雏形——融合发展的乡村经济、共同富裕的乡村生活、宜居优美的村居生态、传承发展的乡村文化、和谐有序的村风村貌。

  “缪家路径”也让我们对乡村振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

  理念先进有“魂”。一代又一代缪家人始终以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的先进理念,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赢得先机。纵观缪家的地图图斑,耕地图斑面积在增加,村庄建设用地面积在减少,公共配套设施用地在增加,缪家村把农民分散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大户或农业企业发展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让农业实现了量的飙升和质的飞跃,真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敢于拼闯有“劲”。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劳永逸的。缪家村的成功是从自身实际出发,面向市场需求,不断创新驱动发展的结果。先是在生机勃勃的田野中收获沉甸甸的“第一桶金”,再是做活农旅融合文章,构筑起了全域旅游大格局。通过挖掘本地特色,既保护生态资源,又彰显发展优势,推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把乡村建成了农民的家园、乐园、花园。

  党建引领有“力”。乡村振兴是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进程,必须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奋斗。缪家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为村集体和村民服务,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把重大决策、规划蓝图交给群众民主决策,全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同频共振、共同发展。

标签: 嘉兴;乡村 责任编辑: 吴珂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缪家村的“幸福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