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嘉兴 正文
绘就“五彩”新图景
2021年07月01日 05:45:23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李茸 整理

  嘉兴南湖全貌。 嘉兴市委宣传部供图

  100年前,一叶红船从南湖驶出,历经波澜壮阔的百年航程,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百年激荡,这抹红被磨砺得无比璀璨耀眼。

  2020年,嘉兴市委八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嘉兴要努力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大领域全面发展、全面过硬,用“五彩”组成新时代嘉兴的美丽画卷。

  鲜艳的红色、活跃的蓝色、厚重的青色、灿烂的金色、动人的绿色相互交织,勾勒出一个五彩斑斓的嘉兴。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嘉兴正以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的责任和担当,守好“红色根脉”,践行“八八战略”,建设“五彩嘉兴”,打造“最精彩板块”,为“重要窗口”增光添彩。

  红,绽放信仰的力量

  一枚党员徽章打造一道独特风景。

  从2018年8月20日开始,嘉兴全市24万名党员统一佩戴党员徽章,亮身份、树形象、强担当。

  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红船精神发源地,在嘉兴大地上,可以随时感受到红色脉搏强劲跳动。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虹北村党总支委员、治保主任陆伟荣第一时间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连续工作22天后,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有着20多年党龄的盲人党员朱丽华,从医30多年来资助贫困生687人次、捐款506万余元、带动100多名残疾人就业,她用一言一行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如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党旗在网格高高飘扬。近年来,嘉兴聚焦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突出网格连民心、服务践初心,创新深化新时代“网格连心、组团服务”工作,全市9万多名在职党员、干部通过“党员、干部编组,定岗位、定责任、定奖惩”的形式,深入村社网格,紧紧连起党心民心,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精度、深度和温度。

  眼下,党建高地推进高质量发展创建行动正在嘉兴全领域、全覆盖推进。嘉兴也正向着党群干群关系最融洽城市和民生幸福高地的目标坚实迈进。

  蓝,澎湃发展的动力

  一尊科创金鼎彰显一种发展理念。

  在6月15日召开的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嘉兴市作为全省“科技创新鼎”优秀单位,和杭州市、宁波市同时获得全省首批“科技创新鼎”。

  多年来,嘉兴坚持开放带动、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坚持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建设目标,深入实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加快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型城市,让“蓝色”的创新激流和开放大潮在嘉禾大地滚滚奔涌。

  位于嘉兴市秀洲区油车港镇的银杏天鹅湖,不仅吸引北京理工大学(嘉兴)长三角研究生院落户,而且成为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创新基地,并引来首批四大国家级学会入驻。

  湘家荡科技城、天鹅湖未来科学城、祥符荡科创绿谷、鹃湖国际科技城、凤凰湖科技城……眼下,一个个“科创湖区”正在成为嘉兴最前沿的创新平台。

  蓝色嘉兴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落户。2020年,嘉兴全市引进共建南湖实验室、中国电子科技南湖研究院、清华航发院嘉兴分院、浙江大学嘉兴研究院等一批高端科创载体项目。

  青,含蕴文化的底气

  一座遗址公园留存一座城的根与魂。

  今年2月,在经过3年的精雕细琢后,位于嘉兴市中心的千年子城揭开神秘面纱,它以独有的魅力讲述着嘉兴的“前世今生”。这座国内罕见、保持完好的州府衙署遗址,是嘉兴国家历史名城的核心文化遗产,也是嘉兴这座城市的根和魂。

  “禾城”嘉兴历经千百年,厚积了足以让今人骄傲的文化底气。2019年,嘉兴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禾城文化复兴行动”,2020年又详细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力争通过3年努力,将嘉兴建设成为具有“红船魂、国际范、运河情、江南韵”特色风貌的江南水乡文化名城。

  厚重的历史人文,积淀出一抹灿烂的“文化青色”,更催生了“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眼下,嘉兴正把弘扬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与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结合起来,为嘉兴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一张公共文化服务网越织越密。依托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嘉兴市图书馆因为一年办5000场活动成了“网红”,并和故宫博物院、华为一同登上“中国最佳创新公司50”榜单。

  金,品味幸福的味道

  一串数字记录一种幸福生活。

  2020年,嘉兴农村居民收入3.98万元,连续17年居浙江省首位。城市居民收入6.4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61∶1,在全国地级市中最小。

  江南自古繁华,今天的嘉兴更突显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的优势。2020年,嘉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千亿元,下属5个县(市)财政总收入均超百亿元;全市858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年经常性收入全部超过120万元。

  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的浙江绿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120亩基地可年产数百万公斤果蔬。新技术的运用不仅让种植离开了“土”,而且果蔬产量与产值可达到一般大棚的8倍。3年来,平湖农开区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已累计招引新型农业项目34个,总投资约40亿元。

  城在乡中,乡在城里。近年来,嘉兴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不断奏响新时代的田园牧歌,复兴升级版的农耕文明,打造世界级的诗画江南,加快建设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地,努力绘就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如今在嘉兴,城乡二元鸿沟慢慢消弭,这座因金灿灿的稻穗而得名的城市,百姓生活殷实,获得感、幸福感满满。

  绿,重现江南的画意

  一片湖底森林透射一个绿色世界。

  走在嘉兴南湖岸边,随波摇曳的水下森林清晰可见。如今,水草区域已经覆盖南湖25%的面积,“先水养草,后草养水”的生态修复方式,让湖区水体透明度从原先的20厘米,上升并维持在80厘米以上,部分区域可达100厘米。

  生态曾是嘉兴“五位一体”发展中的短板。这些年来,嘉兴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咬定打赢生态环境建设“翻身仗”目标不放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海宁市周王庙镇博儒桥村,5平方公里的村域里,建有19个大大小小的精品公园。5年来,好风景、好乡风让博儒桥村累计吸引接待旅游参观团队1000余批次、20万余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不足10万元到2020年突破900万元。

  如今的嘉兴,处处都展现出江南的诗情画意:一边是千里沃野,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美丽乡村承载起“大景区”“大花园”的梦想,一边是中心城市品质功能加速升级托起国际化的繁华。城乡居民在良好生态环境的守护中享受到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马家浜文化博物馆

  马家浜文化博物馆外景。 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

  马家浜是江南稻作文化的起源地,是嘉兴古称“禾城”的由来。马家浜文化博物馆位于嘉兴市经济开发区马家浜遗址东北侧,占地面积23亩,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是一座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相结合的专题博物馆,设有展厅、公共服务区、库房、报告厅等功能区域。

  马家浜文化因马家浜遗址而得名,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前,是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被誉为“江南文化之源”。

  博物馆展陈部分包括序厅和肇始嘉禾、生态聚落、文化主根、薪火相传四个篇章,通过故事化和场景式展示,生动阐释和还原马家浜文化。其中“江南文化之源”基本陈列面积1800平方米,主要展示马家浜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共有110余件(组)。

  嘉兴子城遗址公园

  嘉兴子城遗址公园夜景。 嘉城集团供图

  嘉兴子城遗址公园位于嘉兴市老城区中心稍东偏南,占地面积约7.5万平方米,是嘉兴历代州府衙署所在地,存留着战国到近现代的建筑遗址,是嘉兴城市历史最重要的实物见证。

  子城始建于三国时期,唐代于县城外围筑罗城城墙,形成城中城,始将县城称“子城”。现存城门、谯楼及东西两侧城墙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之后,子城先后成为太平天国听王府、民国“绥靖”司令部、荣军医院等的所在地。2015年,相关部门对子城遗址进行正式考古发掘。2019年,嘉兴子城遗址公园项目作为城市客厅一部分全面启动建设工作。

  2021年5月,公园一期建设完成,展示城墙、谯楼、甬道、仪门、大堂、兵营等历史文化遗存,免费向市民开放。

  嘉兴火车站

  按照百年前原貌复建的老站房。 记者 王志杰 摄

  嘉兴火车站是沪杭线上重要的一站,于1909年投运。2021年6月25日,历时一年多改造一新的嘉兴火车站重新投运。

  全新的嘉兴火车站设计理念是方便群众出行,留住历史记忆,传承红色文化,打造站城一体的“森林中的火车站”。嘉兴火车站地面一层、地下多层,主要换乘、集散交通和商业功能收置于地下新站房。引入自然光,地面腾出大量的公共空间,人民公园与站前广场相联相融,将自然还给市民和旅客,打造绿色的“城市中心”。

  嘉兴火车站的一大亮点是在新建北站房旁,按照1∶1复建百年前的老站房,重现“一大”路的历史场景。整栋站房采用近13万块含有南湖湖心泥烧制而成的青、红两色砖,部分砖体表面印刻了“建党百年”“嘉兴2021”等字样。


标签: 嘉兴市;火车站;新时代;文化;嘉兴市委;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 杨烁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绘就“五彩”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