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1日讯(记者 王雨红 县委报道组 范冰洁 共享联盟海盐站 王海滨)“骑上我心爱的小摩托,它永远不会堵车。”一句歌词,唱出了不少人骑电动车畅行的“小欢喜”。
码牌合一的数字化车牌。 拍友 余敏 摄
电动自行车因节能、方便,越来越多的人正用它来代步。与此同时,由违章行驶、违规充停等引发的事故时有发生,市民的“小欢喜”有时却是管理部门的一大“心病”。去年,海盐共查处电动自行车闯红灯、逆向行驶、不上牌等违法行为9万多起。
如何兴其利、除其弊?今年9月底,海盐通过为电动自行车发放数字化车牌,从而让车辆拥有专属ID等方式,实现电动自行车销售、登记、充停、回收等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连日来,记者蹲点海盐,看这里如何利用数字智治,开启电动自行车管理新局。
一码统管
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没想到电动自行车也有新的‘身份证’了,放心。”在海盐县新桥北路雅迪电动车销售点,市民郑明升晃了晃手中的黄色车牌说。记者发现,与普通车牌相比,眼前这张车牌上多了一个二维码。
二维码如何生成?有何用途?见记者疑惑,销售点负责人祝小惠拿出手机,现场演示操作流程。只见她打开由省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集成改革工作专班打造的“浙江e行在线”小程序,分别输入电动自行车车架号和蓄电池序列号,系统便自动生成两张“浙品码”,扫码即可溯源。祝小惠将其下载、打印,分别粘贴到车身和电池上。“浙品码”由省市场监管局研发,目前海盐的电动自行车、电池已实行“无码不售”。
“我们是授权门店,所以能直接线上申请上牌。”祝小惠告诉记者。随后,她打开浙江非机动车登记管理系统,通过扫描上述“浙品码”、输入车主信息进行合码登记,实现电动自行车、蓄电池、车主和车牌关联绑定,码牌合一的数字化车牌就制作完成了。
截至10月20日,海盐发放数字化车牌占全省总数的83%。
“申办流程10分钟搞定,简单又快捷。”郑明升坦言,以前买电动自行车担心质量问题,现在放心多了。比如他刚买的这辆车,扫一扫就能看到:车辆制造商是天津雅迪实业有限公司,电池生产企业是浙江超威动力能源有限公司生产日期为9月。
码牌合一,对“黑心”商家无疑是一记重拳。据统计,目前海盐全县共有196家电动自行车销售和维修点,每年电动车违法整治行动中,执法人员都会查处部分安全意识低、售卖劣质电动自行车及配件的商家。
“开展地毯式全覆盖检查,有时治标不治本。”海盐县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集成改革工作专班负责人於永锋说。为了管好这些商家,相关部门没少费心思,而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集成改革,让管理者看到了治本之策。
产品信息可追溯后,不但销售更加规范,一些商家的生意也变好了。“有了‘浙品码’,顾客对我们的信任度和好评度都提高了,还会介绍亲戚朋友来购买。”祝小惠边展示上半年的销售报表边说。
事实上,一张二维码不仅管住了销售、登记环节,也让维修和回收过程中的非法改装、加装、拼装等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在位于县城的新日电动车维修点,工作人员黄心领正在店内给一名顾客更换电池。把旧电池拆除后,黄心领打开“浙江e行在线”小程序,一一核对车辆编号、生产厂家、蓄电池型号等是否与后台登记数据匹配,确认无误后点击“换电登记”,上传维修记录,并重新赋码新电池,将其与车辆和车主信息绑定,确保电动自行车登记信息实时更新。
而在以前,由于无追溯码,部分电动自行车销售点会私自使用较为便宜的非原厂标配电池,或者改装车辆,以此降低成本。每年,海盐都会开展集中行动,围绕销售非法改装和拼装不合格电动自行车等违法行为进行突击检查。在9月中旬的一次联合检查中,共检查销售、维修单位37家,查获涉嫌销售非法改装不合格电动自行车4起,扣押涉嫌非法改装不合格电动自行车74辆。
记者注意到,维修点内,整齐堆放着电池回收盒。“每一块旧电池,我们也会做好扫码入库登记。”黄心领说,废旧电池回收厂家会定期上门回收,回收时扫码出库,也有效避免其流入二手市场。
下班高峰期,海盐县城的路上电动车多了起来。图为海盐交警在路口执勤。 拍友 马杰 摄
海盐县武原街道一处电动车销售点,工作人员为电动自行车装上智能模块。 拍友 马杰 摄
在海盐县公安局,工作人员正通过“平安e骑”后台查看电动自行车违章情况。 拍友 马杰 摄
一芯智控
智能锁“锁住”安全
要规范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光抓源头还不够,还得注重路面管控。但从何处着手,是摆在各职能部门面前的一道考题。
目前海盐共有23万辆电动自行车,正以平均每年3.6万辆的速度增长。“量大面广,能不能用数字化手段让管理更加精准?”海盐县公安局情报指挥中心教导员陆琦巍说,以往电动自行车违章都是靠人工查处,成本高且效率低。
为此,今年初,海盐县公安局研发了电动自行车“平安e骑”综合管理平台,打通消防、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等12个部门的数据壁垒,让违章治理“有据可依”,该项目也入围嘉兴市数字政府建设典型案例。
“管理平台的数据,都来源于一个火柴盒大小的智能模块。”陆琦巍告诉记者,依托路面监控设备,只需在电动自行车电池旁安装该模块,就能感应车主是否闯红灯、逆行等。目前,海盐已率先在外卖、寄递业等电动自行车事故高发行业开展试点,实现模块安装全覆盖。
“规范骑手的驾驶行为,我们也想了不少法子。”美团外卖海盐地区配送经理秦楠向记者吐露心声,现有美团管理后台只能查看骑手送餐期间的行车轨迹,至于是否超速、闯红灯、逆行等情况都无法掌握,“之前也尝试过让骑手上街拍照互查监督,但效果甚微。”
一个智能芯,让秦楠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现在违章信息会通过后台同步推送至骑手和管理人员手机,若累计3次出现违规,我们将对骑手实行停止接单一周的惩罚,情节严重者还将被辞退。”秦楠说。
骑手吴小红就吃到了苦头。“为了抢时间、抢订单,就抱着侥幸心理躲避交警执法,没想到都被记录下来了。”吴小红说,停止接单一周,损失还是蛮大的,“现在复工了,我还经常提醒同事既要做好送餐工作,更要遵守交通法规,文明骑行。”
在执法人员看来,智能模块是个好帮手。在市民眼里,它则是一把安全的智能锁。“您好,您停放在海韵华庭的车辆电池温度过高,请尽快处理。”近日,市民张袁芳的手机收到了一条高温预警信息,她立即下楼查看。原来是阳光长时间直射,导致电动自行车电池温度升高。“有了智能模块,车辆就像穿上一件‘防护服’,安全!”把电动自行车停放到阴凉处后,张袁芳安心上楼了。
“市民可以通过‘平安e骑’注册账号,实时掌握电动车电量、电压、里程等状态,一旦出现异常就会自动报警,有助于及时消除隐患。”陆琦巍说,这是电动自行车从“老年机”到“智能机”的飞跃。
除了确保车主安全出行,“平安e骑”还能有效防盗。打开“平安e骑”手机移动端,记者看到上面设有定位寻车、轨迹信息等功能。“以前车辆被盗,我们只能大范围调取路面监控进行查找,不仅效率低,还会碰到监控盲区等问题。”陆琦巍说,现在可依托智能模块,随时查找车辆行车轨迹和位置。今年上半年,海盐电动自行车和电池盗窃案同比下降49.1%,破案数上升122%。
接下去,海盐将全面推广“平安e骑”,引导更多电动自行车主安装、使用。“我们还将与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积极对接,力争让智能模块成为出厂‘标配’。”陆琦巍告诉记者。
一桩解愁
探索建设光伏充电点
“尽管依靠智能模块可以发出电池高温预警,有效预防火灾,但市民的充电习惯不是一两天就能改变的。”海盐县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集成改革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说。
“飞线”从天降,充电惹人忧。这样的情况,在老旧小区尤为普遍。有的居民,家里往往会备一个插座,电线拖得长长的。需要充电时就将插座从窗户甩下来,电线日晒雨淋老化很快,有时还会冒火花。“出门都提心吊胆,生怕正在充电的电动车突然起火。”不少业主对此很担心。而对物业来说,要说服居民不乱拉电线,也不是件容易事。
这一难题该如何破解?近年来,海盐陆续开展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试点,对小区内原有停车棚和闲置停车场进行改造升级,建设智能充电桩。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海盐县城的核电南苑小区,在一处停车棚内,几十辆电动自行车停放整齐。下午4时,家住2幢的叶先生推着电动自行车进来,用手机扫码支付后,插上插头,电动自行车便开始充电了。
“1元钱能充6个小时,充满自动断电,还有专人看管,既方便又安全。”叶先生告诉记者,核电南苑建于10多年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电动自行车,但当时的开发商只建造了车棚,没有考虑到充电需求,“飞线充电”现象在小区比较普遍。
眼下,海盐近10个小区已开展集中充电试点,累计建成337个智能充电桩,可同时供近6000辆电动自行车充电。结合分布式光伏国家和省级试点工作,海盐还将探索建设一批光伏集中充电点,并出台支持性电价政策。
除了“飞线”,“超标”也对电动自行车管理构成较大挑战。“目前海盐存量备案非标电动自行车20.9万辆,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平稳淘汰。”於永锋说,不少老百姓认为自己的车辆能正常使用,报废岂不是浪费钱。
问题看清了,怎么破?去年起,海盐先后在9个乡镇和196家电动自行车销售、维修点新增非标电动车临时回收点,并按市场行情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从200元至450元不等,整车(无电瓶)则为130元,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办理淘汰报废手续。
采访当天,记者来到望海街道新兴社区,居民洪汤法正推着家里的非标电动自行车前往临时回收点。“之前就听说非标车要淘汰,但去县城的回收点太远了,现在家门口就有,所以马上推过来了。”洪汤法笑着说。
回收点工作人员帮他查看了车辆状况和电池大小,确定回收价格为320元。随后,洪汤法又当场选了一辆新国标电动自行车,还在附近试开了一圈。“比原来的轻便多了,声音也很轻,换购价只要1000多元,实惠。”洪汤法说。
这段时间,海盐县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集成改革工作专班还在研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压实属地责任,定期对淘汰进度进行通报,并纳入平安建设考核内容,非标电动自行车淘汰计划将会更全面、更细化。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