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7日讯 在海拔近千米的季宅乡潘山村,今年刚刚投入生产的1000亩高山旱稻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我们这里海拔高,气温低,日照时间长,品质绝对好。”日前,青田云里高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洪双华自豪地介绍。
潘山村坐落在青田县和缙云县交界处,靠近大洋山一侧,最高的山峰海拔达到1100米。过去,潘山村民们大多依靠种植水稻为生。“村里的青壮年都进城打工了,村里常住人口只有几十人,基本都是老人。”年近50岁的洪双华是青田云里高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在这之前,他在温州经营一家摩托车店,年收入达到几十万元。
可是,有一次回乡的经历给了他很大的触动。当时,身为村民委员会主任的洪双华看到原来的稻田成为如今的荒草园,心里非常惋惜。后来,洪双华便邀请到了市农科院的技术人员,来考察村里的种植环境。“实现农业产业‘种植-观光-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这是当时,专家们为潘山村“量身订做”的效益生态农业发展蓝图。
于是,洪双华投资500万元,成立了青田云里高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对潘山村荒废的稻田和丘陵进行开发。经过4年的开荒,今年8月,洪双华开发的1000亩稻田通过验收。随后,洪双华从丽水市农科院购来旱稻5、18号开始在田里试种。
“潘山村海拔高,昼暖夜凉、丰富多样的山地立体小气候再加上阳光充足,这里的水稻收割期比山下晚一个月,孕育期延长了,米质也会相应提升。”洪双华说,原来打算种植水稻,但是因为担心水稻防虫能力不足,于是改成了旱稻。
“这两个品种都具有较强的抗病虫能力,种植过程中可大幅减少农药、化肥用量,保护大米品质。”洪双华说,潘山村的旱稻主要采用早播稀栽技术,结合药肥双减栽培技术,将亩产量控制在250公斤左右。肥沃的土地加上高海拔昼夜温差大,旱稻生长仅依靠前期的绿肥和少量有机肥就足够了。
为了保证大米的质量,洪双华还邀请了市农科院的专家负责治虫防病工作。“稻田采用统防统治的办法,一季旱稻不施药,保证种出的稻米是生态、安全、无公害的。”洪双华说,按目前的旱稻的长势估算,今年收获的稻米大约30万斤,成品大约有20万斤,每公斤售价20元。目前,青田云里高新农业开发公司已经收到了温州、杭州等地客户的订单,销售前景比较看好。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