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丽水 正文
遂昌一群活灵活现的“小戏人” 一直从道光年间演到了现在
2018年02月28日 09:32:10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雷晓云 邱建平 通讯员 叶艇 刘鸯鸯 雷丽英

  刘启明十二三岁的时候,父亲的木偶班在遂昌是个名班。那时候,父亲的双手在他的眼里仿佛是有魔力的,一只只千奇百怪的木偶,随着父亲十根手指的跳动,在悬丝的牵引下舞枪弄棒、笔走龙蛇,好比一出妙趣横生的古装大戏。

  透过幕布与戏台之间的缝隙,那些活灵活现的“小戏人”,几乎把他的整个魂都勾了去。

  父亲见他爱看,每次出门演出也都带着他,时间长了,刘启明就学着父亲的样子“溜”起木偶来。坐在戏台的后边,刘启明给“天官”戴帽子,给“关公”别刀子,双手摸遍了每一只木偶,苎麻做成的悬丝纤细又神秘,拨动着他的心。  

提线木偶

  “学门手艺,将来还是有出息的”

  转眼,刘启明到了十八岁。他知道,将来某一天父亲一定会让他接过爷爷留下的这面“旗子”。好在他自己本就喜欢,加上那会行情好,“手艺学好了,就是铁饭碗哩!”他父亲说。

  木偶戏难做、更难学,尤其是提线木偶。尽管跟着父亲的戏班“演”了六七年,但到了学真本领、真家伙的时候,刘启明还是慌了神。一只木偶,十五六根悬丝,提线要讲究分寸,提的力度,拉的幅度,一丝一毫都差不得。一曲念白,几十句歌词,要想唱好,靠的是千锤百炼。  

悬丝 叶艇 摄

  在他学艺的日子里,父亲木偶班的生意做得还算过得去,一年下来总得忙活七八个月。每逢节气,戏班子总能接到不少的活,或者是去乡下,或者是城里的大户人家,那时候,很多地方仍保有看木偶戏的习俗。每次一出门,刘启明就跟着父亲一起去,到了演出的时候,父亲和戏班子里的一群人在台上表演,他则在台下一边看一边琢磨。就这样边学边看过了两三年,父亲觉得满意,便寻了个机会叫他上台试试。  

道光年间留下的戏箱子 叶艇 摄

  “以后,这个戏班子就靠你了”

  刘启明似乎想象的到,几十年前,父亲也曾像他今天这样,从爷爷手里接过这面“旗子”。一出半个小时的《东吴招亲》,他始终沉浸在每一句唱词里,投入在与父亲目光和情感的交融中。演毕,台下掌声响起,那一刻,他第一次明白了父亲守着这面“旗子”的意义。

  就这样几年,刘启明的唱腔变得更加圆润,悬丝也拉得越来越娴熟。更重要的是,他的节奏、分寸以及他的情感,似乎都融进了一出出折子里,他好像真的领会了。“这是爷爷留下来的36只木偶,你收着,以后这个戏班子就靠你了。”父亲对他说。看着一整个箱子的木偶,刘启明接过了这个道光年间就已经成立的木偶班。

  “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忘”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父亲老了,这座城市也沿着父亲额头慢慢增多的纹路迈入了新世纪。他的戏班子还在,只是演出的地点大都转向了农村。为了守住这门手艺,无论多远,刘启明都尽可能赶过去。爬山坡,走山路,从21岁第一次登台到今天,他那36只木偶变得越来越旧,他的嗓子也被磨得越来越哑,但他一直都在努力。他还记得,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忘。  

木偶帽 叶艇 摄

  但他明显感觉到生意正在变得越发难做。电视、电影、手机……太多的新事物可以取代他的木偶了。

  “现在我又带了俩徒弟,会把木偶戏传承下去”刘启明说。


标签: 木偶;传承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8022834919102252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