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丽水 正文
4年前卫生状况倒数,4年后成美丽乡村范本 一个村庄的花样蝶变
2019年01月08日 06:30:45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何苏鸣 《共产党员》杂志记者 王昭奕 县委报道组 刘斌 通讯员 黄芝蒙

  浙江在线1月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何苏鸣 《共产党员》杂志记者 王昭奕 县委报道组 刘斌 通讯员 黄芝蒙)在美丽乡村星罗棋布的浙江,缙云陇东村并不出名。可一到缙云,却有好几拨人不约而同建议我们去陇东走走——

  有人说得很实在,“村里家家户户都是种花高手”“不管什么时候,去村里走一圈都不会有废纸烟蒂”……有人说得很诗意,“这是一个花样村庄”“这里触摸得到记忆,感受得到乡愁 ”……有人说得很形象,“群雁高飞头雁领”“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一个4年前卫生状况还是全镇倒数的村庄,如何发生那么大的改变?几十年来都崇尚发展工业的村民,又是怎样开始了对“美”的追求?

  初冬时节,当我们穿过古阊门,踏上带着青苔的石板路,在村庄坦然肆意的姿态中,在村民们的平常作息里,我们发现,陇东的故事,归根到底,还是人的故事。

  “来上班啊?我也去上班了”

  党员干部带头拆违:环境更美了,经济效益也上去了

  “来上班啊?我也去上班了。”

  这是早上不到8时,从镇上到村里上班的村党支部书记卢桂平,和从村里出发去镇里上班的堂哥卢桂龙之间的一声招呼。

  看似稀松平常,背后却大有乾坤。“差点连兄弟都做不成了。”看着堂哥发动汽车离开,卢桂平对着我们轻轻吐出这么一句。

  陇东位于缙云壶镇镇白陇区块,是这个工业重镇的产业发源地。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凭借乡镇企业金源缝纫机厂,连续十年斩获丽水税收第一。

  1995年,在缝纫机厂任车间主任的卢桂平回村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开始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围绕缝纫机产业周边,村里办起大大小小50余家铸造厂、配件厂、刀刃厂。过去的这些年,村民们盖楼房、买汽车,“日子不要太好过噢”。

  “那时候,村里村外,大家都夸我是‘能人’书记。”回忆起那段日子,卢桂平不自觉扬起了嘴角,直到说起2014年的那一次曝光,他的眉头又蹙到了一起。那一次,因为村里铸造企业的污染排放被媒体曝光,他被镇里的领导叫去谈话,要求“限期整改”。

  卢桂龙,就是卢桂平启动整改的“第一枪”。

  “先对自家人‘动手’?”我们忍不住插话。

  “肯定要先对自家人‘动手’,肯定要党员干部带头!”卢桂平一下子激动起来。他告诉我们,当时,村民们都有情绪,觉得村干部“一心唯上,要砸大伙儿饭碗”,即便是“自家人”卢桂龙,都开来挖掘机堵住了村道,“要拆我的厂房,我就堵你们的路。”

  剑拔弩张之际,冲突一触即发,怎么办?“磨破嘴皮也要把事情办成。”卢桂平告诉我们,启动拆除违建工作的那几天,他就像个救火队员,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扑,该摆道理的摆道理,能说感情的说感情,最终,堂哥卢桂龙和亲弟弟卢桂治率先拆掉了厂房,在他们的带动下,村里创造了28天拆除违章建筑18000多平方米的“陇东速度”。

  “这里,原来是违章搭建,那里,也有一片厂房。”带着我们在村里走,卢桂平一路指点,又手一挥,指着壶镇镇工业园区的方向告诉我们,现在基本上所有的企业都搬到园区里实现了规模生产,好几家年产值突破千万元,卢桂龙的企业就是其中一员。这一大早,他就是去工业园区上班的。

  搬迁到工业园区是村两委为他们对接落实的吗?

  “这当然是我们应该做的。”卢桂平继续往前走,回答得坚定。边上的村委会主任宋建伟偷偷告诉我们,为了这个事,卢桂平的老母亲整整半年没跟他说话。后来是看着搬了新厂房,效益回来了,才重新对儿子有了笑脸。

  “每天扫地习惯了”

  全民上阵美化家乡:村庄干净了,荣誉感也提升了

  “每天扫地,习惯了。”

  说这话的,是村里的村民代表卢唐亮。上午9时刚过,我们经过他的家门时,他正拿着扫帚,清扫屋前的村道,“刚才有辆外地的运输车开过,撒下些垃圾。”

  结婚近20年,他从不操心家务,可这几年,他却兢兢业业开始清扫路面、打扫厕所,为何?

  “为了让我们陇东更美!”他的回答,乍一听是句口号,可在村里这一路走来,他不是第一个这么回答我们的人。这句话着实是一句大实话。

  在陇东,不乱扔垃圾、随手捡垃圾都是村民的习惯。卢唐亮说,这些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扫出来的。

  还是回到4年前。当时,村里轰轰烈烈的拆违已告一段落,可环境卫生似乎依然在原地踏步。卢桂平带着村两委班子四处考察,走了十几个“美丽乡村”,最终带回来3个字,“靠大家”。

  在村干部、村里党员和村民代表的共同商议下,陇东的“靠大家”,就从打扫卫生开始。

  第一天,看到卢桂平带着所有村干部拿着扫帚扫马路,村民们哈哈大笑,“书记,你们这是作秀?还是明天有什么重要领导来?”

  第二天,有人继续打趣,“书记,把我们家院子也顺便扫了吧!”

  第三天、第四天……整整一个月,村干部的身先士卒,让那些看热闹的村民不好意思起来。“有几户村民,一开始几天看到我们扫地就把家里的垃圾倒出来,后来就跟着我们一起扫,到最后,已经没有垃圾留给我们扫了。”卢桂平告诉我们,之后,村两委又按照就近原则,将陇东村分为80多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党员或者村民代表,负责保障区域内的卫生。

  卢唐亮就是从那时候起,承包了家门口的这片责任区,“开始不乐意,觉得是个负担,可现在眼看着我们陇东越来越干净,来来往往的人都夸赞,心里还真有点得意。”

  村子干净了,村民们的荣誉感也提升了,这一举两得的做法,还真不赖。

  “停当嘛哪里都不去”

  修旧如旧鲜花遍布:古村落留住了,乡愁也留下了

  中午11时,陇东村已经开始飘起饭菜香。恰逢调休,嫁去隔壁东方镇岱石村的卢锦丽赶回村里,为寡居在此的母亲吕唐女烧午饭。

  吕唐女今年77岁了,她不知道现在有个流行语叫“乡愁”,只知道,住在修葺一新的祖传老宅里,“停当嘛,哪里都不去。”

  停当,在当地就是惬意、舒服、舒坦的意思,仔细一琢磨,这个词还真别有一番风味,有一种人与自然天然和谐的意趣。

  “恢复记忆,留住乡愁”,是这几年村两委在村庄发展中树立的理念。为了这一份乡愁,他们不仅大力挖掘“千年五墩城”“金丝堰”等历史遗产,更是修旧如旧,将所有的古阊门、古宅都保留下来,把古村落珍藏在村子中央。

  “哪里都不去的”,还有80岁的吕庭芬。前两年,看到村庄越来越美,她无论如何都要从儿子的新房子里搬回来住,现在她所在的这个院落,住了5户人家,家家都是8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聊聊天,种种花,日子不要太舒服!”

  花,是我们走进陇东那一刻就被吸引的所在。每一家的房前屋后,每一个拐角,不同品种的鲜花,即便在这个寒冬依旧争奇斗艳。

  “菊花、梅花、吊兰、麦冬、灯笼花……现在村里有上百种鲜花,每个季节,都有色彩。”这会儿向我们介绍的徐晓英是卢桂平的夫人,还是家族企业里里外外的一把手,可在陇东,她说自己只有一个身份——护花队队长。

  “她这个队长,可真是沾了卢书记的‘光’,晒得黑不溜秋的‘光’。”村党支部副书记卢伟生说得形象,逗得大家都乐了。可他所言确实非虚,自从2014年夏天,村里开始创建“花样村庄”,徐晓英这个“贤内助”,就自告奋勇当起护花队队长,不仅自掏腰包买花种分给大家,更是一有空就在村里转悠,研究鲜花品种、播种、查看出苗情况,一个夏天愣是晒黑了好几圈,“开始还记得打伞抹防晒霜,后来嫌麻烦,说黑点就黑点吧,花好看就行。”

  现在,每家每户都种鲜花,成了陇东村的特色。73岁的老党员卢旭升带着我们参观自家小花园,对自己心爱的植物如数家珍,“这个是山上采的野生多肉,这个是枯树根做的花盆……”他告诉我们,村里不仅号召大家种花,更想方设法教大家养花,办护花讲座、请园艺专家,现在,村里不仅多了不少“养花能手”,还个个都是“赏花高手”。

  “都说城里人养花是闲情逸致,现在我们村里人养花,也是一种情趣和审美!”你看,农村里老年人说出来的话,是不是也很洋气?

  “随便吃这顿饭我请客”

  集思广益勇担责任:生活幸福了,对党的感情也更深了。

  走着晃着,“农家大院”映入眼帘。这是陇东村开出的第一家农家乐,“走,尝尝陇东农家菜。”村经济合作社副社长卢海波招呼着我们进去,利利索索点好菜,又补上一句,“随便吃,这顿饭我请客。”

  “村里零支出”,是陇东已经连任了三届的两委班子一直坚持的,而背后,靠的都是卢海波这样的自掏腰包。这几年,光书记卢桂平一人,每年就给村里贴补近20万元。

  当干部那么亏,还有人愿意?

  卢海波回忆起2014年那场会议上让全村干部党员都震撼的“三问”。那个时候,正是拆违的关键时刻,“花样乡村”的蓝图还没有展开,看到村里人心不齐,卢桂平把全村干部和党员召集在一起,抛出3个问题:你要为村里做些什么?党员怎么体现先进性?对村里建设发展有什么建议?

  这又是一场不少人眼里的“作秀”,可80来个人一个接一个地上台发完言,却都或多或少受到了触动——

  “陇东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家乡,过去这些年的工业发展,让我们富起来了,现在,是时候该由我们来为村子做些事了。”卢海波说,这些年,他不仅参与了所有美丽乡村的建设项目,更是成为村里的专职导游,只要有人来村里参观,都要由他带着在村子里走一圈,“我讲得有感情,他们爱听。”

  因为有感情,所以更愿意参与。村民卢伟忠曾经是大家眼里的“刺头”,不管村里做什么,他都能找出毛病,对村里的支出,更是万般挑剔。两年前,村里邀请他担任村监委成员,每个月30号的账户审核,他从不缺席,“每一张发票我都看过了,没问题!”

  因为有感情,所以更愿意付出。村民卢丽华是家里养尊处优的老板娘,这几年看着村子越来越好,也总想着出分力,不管是党员活动,还是村庄建设,她都积极参加,两年前,村里建起文化礼堂,她又主动承担起了管理员的角色。过去的几年里,她先后递交了十几份入党申请书,今年终于被批准成为预备党员,党支部全票通过的那一天,48岁的她高兴得像个孩子。

  “你们看,这么多人想要加入党支部,是不是就说明我们的凝聚力越来越强了?”指着办公桌上的一沓入党申请书,卢桂平说得自豪。

  “凝聚力能带来什么?”

  “改变生活方式,不是靠一个命令、一份通知就可以实现的。陇东这几年最大的成功,就是改变了大家的文明素养和生活习惯。”

  “未来呢?”

  “让每个人都觉得,生活在陇东是幸福的。”

标签: 美丽乡村 责任编辑: 周舸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