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丽水 正文
浙西南武装斗争第一枪在这打响 遂昌“挺进”号角依然嘹亮
2019年07月25日 06:37:32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沈晶晶 雷晓云 县委报道组 肖靓 程航​

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馆。 拍友 章建辉 摄

  浙江在线7月25日讯(记者 沈晶晶 雷晓云 县委报道组 肖靓 程航)夏日的遂昌西部山区,翠峦竞秀,延绵不绝。比美景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新时代革命老区正发生的沧桑巨变。

  90多年前,革命之火,星星燎原。浙西南第一个中共支部在大柘镇泉湖寺诞生,浙西南第一个县委在金竹镇梭溪塘岭建立,浙西南武装斗争的第一枪在此打响,粟裕、刘英在王村口片区建立浙西南重要革命根据地,这里,留下了许多红色遗址。

  今天,泉湖寺荷花渐次绽放,点缀着远处的绿水青山;塘岭村游客络绎不绝,追寻历史足迹,重温峥嵘岁月;夜幕下,王村口镇信号塔用暖光点亮“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内涵……站在这里,眼前的欣欣向荣令人震撼。

  7月下旬,我们来到群山环抱的革命老区,见证这里环境整治、民生改善、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的新成果,也记录下这片土地上的美好故事。

青少年研学活动现场。

  红色之火永不熄

  宏济桥上话当年

  骄阳似火。从遂昌县城出发,大巴一路向西南,在蜿蜒的山路行驶一个多小时后,停泊在了王村口镇一处名为“宏济桥”的廊桥前。

  56岁的桥东村村民华发达在廊桥前挥手迎接我们的到来。他说:“感谢你们不远百里来了解我们的生活,快来桥上坐坐,喝杯村里产的高山茶。”

  宏济桥究竟建于哪一年,又修缮了几次?王村口镇人已经很少说得上来。但这座长31米、宽5.4米、高9米、有4根梁柱、腾空横跨乌溪江的廊桥上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华发达仍能娓娓道来。

  以水运为主要交通的年代,王村口是通衢入闽的要津,木材、毛竹从乌溪江上游顺水而下,粮食、布匹从下游逆流而上,船筏日夜往来、络绎不绝。交通、经济的重要性,再加上早在1927年,遂昌西部地区就建立了中共支部,并于1928年打响了武装斗争第一枪,拥有良好的革命基础。1935年6月底,刘英、粟裕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浙闽边界苦战数月后,选择攻占白鹤尖,入驻王村口,建立了挺进师驻地和领导中心。

  1935年的8月26日,宏济桥中心大梁上悬挂起红布横幅,538名士兵与老百姓聚集在此,人群一直延伸到了桥边古街。一片欢呼声中,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二纵队政委洪家云宣告,王村口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

  打赢馒头岭阻击战、创造“敌进我进”战术、击退国民党7万大军清剿、开展“缴枪、扩红”行动、吹响“打土豪、分田地”号角……红色之火在王村口生生不息。正如粟裕在回忆录里写到的那样,“这是空前规模的革命壮举,也是全国革命低潮中一个局部的高潮”。

  “路上还好走吧?你们辛苦了。”华发达说道。他回忆起曾是苏维埃政府调查员的爷爷华樟福抽着旱烟讲述的革命故事。翻山越岭的艰辛,如在眼前。

  革命老区的发展之路,也一度如同那蜿蜒的山路,并不好走。王村口镇党委书记告诉我们,早些年,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环境面貌不尽如人意,抬头一看像蜘蛛网,地上一瞧是土石路,老百姓怨声颇多。更要命的是,由于前面是水、后面是山,人均耕地不足三分,老百姓纷纷外出打工,村庄逐步空心化。

  “千山不忘来时路,饮水不忘思源泉,我们不能忘记革命老区,必须推动老区加快发展。”遂昌县委主要负责人说,近年来,每年财政收入刚过10亿元的遂昌先后投入3亿余元,用于革命老区基础设施改善、城乡环境整治等。

  两年来,在王村口镇,道路和赤膊墙改造、违章搭建拆除、停车场新建等项目陆续推进;大柘镇逐步从洁净乡村工作的“后进生”变成“示范生”,乱拉的“空中蜘蛛网”、乱堆的杂物点被逐点销号;龙洋乡成功创建了省级卫生乡镇,放眼街道,没有一处乱堆乱放、有碍视觉景观点位……群山环抱之间,展开一幅美丽新画卷。

  顺着月光山路,漫步乌溪江畔,听我们说一路的见闻,华发达忍不住念起自写的诗,“当年战士进王村,万丈豪情装胸中。翻身解放闹革命,如今幸福满山间”。

记者在遂昌采访。县委报道组 肖靓 摄

  红色引擎动力足

  山间开出“致富路”

  随着老区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红色资源也日益散发出魅力来。

  清晨,在嘹亮的红歌声中开启;夜晚,在红军客栈热闹的活动中结束。“重走红军路”“飞夺宏济桥”“夜袭白鹤尖”“军民大联欢”……一个个有趣的体验活动,贯穿主题教育课程。学员们不再只是坐在教室里聆听历史,而是在互动体验中“穿越”到当年的战斗场景,感悟穿越时空的浙西南革命精神力量。

  凭借特色,这个由王村口镇建设、遂昌县旅发公司运营,并于2017年6月正式挂牌的浙西南干部培训中心,短短两年间已举办各类培训班400个,培训5万余人次。

  “红色引擎”的启动,激活了古镇一汪春水。自研学班、培训班来了后,廖小红在桥西村开办的农家乐客源不断,生意持续火爆,年营收突破了20万元。眼下,她准备拿出一笔资金,将农家乐进行改造提升,“我们有这么美的生态环境、这么多的红色资源,不愁没有‘旅游饭’吃。”

  但早年间,廖小红确实有些愁。镇里一度想发展红色旅游,却距离县城较远、基础设施落后,很难吸引游客。即使有自驾游客前来,也因为资源开发模式单一,往往转一圈就离开,难以产生经济效益。

  “发展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人民,必须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让老区百姓一同迈向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遂昌县史志办副主任王俊杰告诉我们,2017年初,遂昌的县、乡镇、村干部走遍了井冈山、延安、遵义等其他革命老区,主动学习、取长补短,打造浙西南干部培训中心,探索出了一条红色资源转化的新路径。

  以浙西南干部培训中心的“红火”为契机,去年年初,王村口镇还启动了“1935文旅街区”项目。古镇街区经过统一规划、统一改造、修旧如旧,复原了1935年红军入驻王村口时的历史风貌。眼下,它已吸引当地村民开办运营了30余家特色小店,包括本地美食、传统民俗、匠人工艺、文化体验等。

  红色古镇建设的成果也在外溢。在距离王村口只有5分钟车程的龙洋乡九龙口村,我们见到了村委会主任戴向伟。一路上,他带着我们看完村民新开的民宿,还要看遂昌燎原户外拓展培训有限公司建好的基地。村民增收的喜悦、村干部带领全村致富的热情,一览无余。据介绍,2018年,九龙口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为1.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8.6%和23.1%。

  与王村口、九龙口的增收之路相比,大柘镇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也别样精彩。

  1927年1月,这个地处遂昌西部四乡六镇中心的乡镇,诞生了浙西南第一个中共支部。上世纪60年代,大柘人敢想敢做,率先试点种植茶叶。直至2016年底时,全镇茶田面积已逾3万亩,茶园辐射面积达5万亩,茶业产值超过4亿元。去年年底,大柘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1万元,比遂昌县农民人均收入高11.6%。

  为用好这一增收致富的“法宝”,两年来,这里还先后引进万亩茶园综合体、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带动村民进行标准化加工、发展农旅融合产业。“你们若一年后来,除了满目的绿,这里还会有桃花的粉、海棠的红,亲子乐园、滑草场、直升机停机坪、热气球基地等都将一一落子。”采访中,大柘镇党委书记指着万亩茶山说。言语间,自信满满。

  据悉,2018年,遂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5亿元,增长9.7%;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108元、18811元,分别增长9.3%和1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5.1亿元,增长18.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4%,增幅丽水市第一。

  红色精神代代传

  人人都是宣传员

  在王村口行走,除了与丰富的革命纪念旧址、来来往往的培训学员不期而遇,我们时不时还会在大街小巷与戴着红军帽的民间讲解员相遇。

  瞧!“1935文旅街区”,挂着“红军酒谱”的仿古店旗下,村民毛建英就热情地拉着来往行人,声情并茂地说起了外公外婆的故事,“当时,红军为了隐蔽,不少人只能住在山洞、墓穴里,村里人拿菜篮子,装上番薯干、土豆干,盖上厚厚的猪草,偷偷给红军送饭……”

  像毛建英这样的讲解员,如今小镇里还有50多位。近年来,为引导更多人参与红色文化建设、传承浙西南文化建设,王村口镇多次举办红色培训班,吸纳村镇网格员与热心村民,组建了1935志愿讲解队和1935志愿服务队。平日里,他们除了为游客提供讲解、导游服务,还帮助村民排忧解难,成了红色古镇上的一道风景。

  “浙西南革命能够掀起小高潮,其中一条核心经验就是根植人民。今天,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建设、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也必须依靠人民。”王俊杰说,不仅在王村口,通过政策宣讲、文化活动、教育培训等方式调动老百姓参与热情的行动,如今已经扩展到全县。

  2018年3月,遂昌成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后,还建成了1个县级中心、20个乡镇(街道)实践所、203家实践站、316个实践点、230个朗读角、书吧,并形成368支志愿队,500余个志愿小组,创造性地将革命精神践行与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移风易俗等结合起来,推动基层社会治理。

  大柘镇大田村月前发布的“新农民信用银行”方案让我们颇感新鲜。据村党支部书记高桂松介绍,目前他们已将全村1522人、575户进行情况摸底,并将相邻的5户至10户农户结成一个小组,将全村划分成50余个片区。每个小组负责包干片区环境卫生,自愿参与革命故事讲解、文明旅游建设等活动。每个月,游客、村干部、村民代表会对各小组进行考评、计算积分。

  “计入文明银行的积分,不仅可以换物品奖励,还能给村民在信贷、评优评先方面‘加分’。”高桂松期待着,不久后,每一位村民都能成为革命老区的宣传员和乡村治理的生力军。

  采访即将结束,离开大柘镇前,我们来到浙西南第一个中共支部诞生地——泉湖寺。85岁的老党员朱宗鹤正守在这里。

  每天早上8时,朱宗鹤都在泉湖寺外广场上准时唱起国歌,升起国旗,向革命先烈致敬。没有乐队,没有掌声,没有旁观者,一个人的升旗仪式,他已经坚持了16年。近6000个日夜里,钢铁结构的旗杆断了1次,旗绳坏了4根,红旗换了20面,他始终风雨无阻。

  “您这么大年纪了,怎么坚持下来的?”

  “管理泉湖寺旧址是党交给我的任务,只要还有力气,我就一直来。”朱宗鹤回答。

  远山依旧苍翠。当年,正是依托这样坚定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开拓精神、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革命先烈在这里播洒下红色火种,挺进师部队以不到1000人队伍击退国民党大军的一次次清剿,打出了一片红色新天地。今天,这样的力量,依旧流淌在革命老区的土地上,融入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基因中,激励老区人民大步前行,奔向美好生活。

标签: 革命老区;新时代;遂昌县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lsnews/201907/W020190725257614017248.jpg

浙西南武装斗争第一枪在这打响 遂昌“挺进”号角依然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