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益在菇房查看菌菇生长情况。 受访对象供图
人物名片:
叶圣益,龙泉市竹垟乡人,1948年出生。浙江双益菇业有限公司前董事长、现技术顾问,龙泉香菇产业发展带头人,先后共获得5项国家专利,获得浙江省星火发明企业家、全国星火先进工作者、首届优秀发明企业家、省首届新农村建设优秀带头人等荣誉。
回乡感言:农民生活好起来,家乡的日子富起来,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浙江在线12月2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水蓝薇 夏丹 通讯员 叶炜婷 胡燕姿)冬日清晨,山区多了几分寒气。73岁的双益菇业前董事长、技术顾问叶圣益披着黑色夹克,利落地走进公司大门。“虽然公司已交给女儿,老叶总每天还是公司最早一个来、最晚一个走的人。”看着他瘦削的背影,门口值守的保安师傅叶正相感慨道。
30多年前,叶圣益和香菇结缘。上世纪80年代,他毅然辞去龙泉八都区副区长一职,投身食用菌产业。从探索袋料香菇培育到攻克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难题,他推动了龙泉食用菌产业走向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带领当地菇农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
辞去“铁饭碗”
专心种菇
位于龙泉的双益菇业厂区,年过七旬的叶圣益正蹲在地上,测量一块即将搭建仓储点的空地。见记者走过来,他站起身,拍拍手上的灰尘说道:“走,我们一起去生产基地里转转。”
一路走,一路聊。叶圣益个头不高,精瘦,眉眼间精神气十足,记性尤其好。说起上个世纪和食用菌结缘的事儿,他依然能精确到年份、月份,甚至具体的日子也记得清楚。上世纪80年代的龙泉,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为了推动食用菌生产走上扩量提质之路,开始试种袋料香菇。但首批26个试验户因为摸不透种植技术、缺少领头人,全部亏本。
时任八都区副区长的叶圣益有责任心,动手能力强,很受当地干部和群众认可。于是,有人找上门来请求他帮忙解决食用菌的种植难题。“可我当时在食用菌方面也是个‘门外汉’。”他回忆道。
军人出身的他,带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我就想着一定要把这个事给解决。”就这样,“叶区长”跟着农艺师开始摸索香菇种植,还找来相关书籍填补食用菌方面的知识。
学着学着,他居然“上头”了:1987年,他决定辞去八都区副区长的职务,“下海”种菇。“搞农业,就得365天一心扑在上面。”他说。
放着“铁饭碗”不要,去种靠天吃饭的香菇,家人都“不干”了。可他很坚定:“16岁的时候,我就跟着父母插秧、耕田,什么农活都做了。农民一点一滴的辛苦,我都体会过。如果现在我能种好袋料香菇,让大家少受一点苦,也算是为家乡做一点事情。”
在一片质疑声中,叶圣益抵押了房子,贷款3万元,带着6位农民回到家乡竹垟乡,筹办了当时丽水市规模最大的一家香菇场。那时,38岁的叶圣益踌躇满志。
带领菇农
争当“万元户”
没想到一开始,叶圣益就栽了个大跟头。
一万多菌棒,刚种上菌种不到一个月,就感染了链孢霉。请来的老专家,都摇头说救不了。这种病菌传染速度非常快,还会造成生产环境恶化、菌袋大量报废。只能将菌棒销毁处理。而销毁,意味着30%的菌棒都将报废,之后霉菌也可能再卷土重来。
“想带领农民致富,结果碰到这样的事情。”叶圣益一筹莫展,体重从110斤一下子掉到了89斤。
发愁,但不服输。他一点点摸索解决办法,先将已经“生病”的菌袋放到别处隔离,再给菇棚反复消毒。没过多久,他竟“碰了个巧”!
叶圣益在部队里曾跟着师傅学习了工程机械方面的知识,退伍后回到龙泉,是当地汽车维修方面的一把好手,因此也常备柴油等废弃机油。一次,他顺手给染菌的菌棒注射了柴油,本意是为了防止霉菌的孢子四散传播,没想到第二天菌棒的感染部位竟成结脱落,菌棒也渐渐“痊愈”。
香菇场“得救”了!1987年底,大丰收“登门造访”,包括叶圣益在内的7位农民每人年收入高达8000元。而在当年,中国农民年平均收入仅400多元。于是,乡里乡亲们都打趣说,跟着叶圣益种香菇,能成为响当当的“万元户”。
之后,他带着村民推广袋料香菇栽培技术、研制新农机、培育新品种……“叶区长”逐渐成了菇农口中的“老叶”。2002年,老叶在老家竹垟乡金田村成立了浙江双益菇业有限公司,当年就吸纳了60多名当地农民就近就业,每人平均年收入为2万多元。
近年来,双益菌菇与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多个农业经营主体组成联合体,将新技术、新品种免费传授给联合体成员,试种后的收益归种植户所有,且相关技术会在龙泉多地推广。
成员之一的龙泉黑木耳种植大户陈金标告诉记者,今年老叶送了自己2.3万袋的黑木耳液体菌种包,在这种新技术下,黑木耳出耳快、产量高、耗材少,“今年一年预计能增收6万元呢!”
发挥余热
投身农技研究
“我研究了4年的灵芝工厂化生产,终于有了新进展,这项技术推广开来,菇农又可以增加收入啦。”说着,笑容爬满了老叶脸上的每一道“沟壑”。
实现菌菇工厂化生产,改变菇农们靠天吃饭的宿命,是支撑老叶这些年坚持下来的根本原因。
新世纪之初,有采购商来到龙泉,想找到能全年稳定供应的香菇货源。但在龙泉种菇,要根据气候分淡季旺季,淡季时无法保证供货。采购商掉头就去了国外,还扔下一句话,“国外一些地区实现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产出的食用菌质量好,还能全年供货。”
“我也是有点民族情怀和抱负心的,不能把上门的生意拱手让出去。”叶圣益又一次不服输了。他四处打听,了解到当时全国在食用菌工厂化这方面的发展几乎是空白,个别涉足的公司却要从国外引进机器设备,费用高昂,老板直呼“一直在亏本”。
想到在部队里学的工程机械的那两把刷子,叶圣益决定“努力一下”——自己研发设备、搭建生产线。他将那段研发经历归结为“慢慢嚼出来的日子”。日夜盯机器、画图纸、忙施工,好不容易长上去的体重又十几斤地往下掉。功夫不负有心人,投入研究的4个月后,他初步搭建了生产线,所有设备全部自主研制。这些年持续不断改进优化。
“时至今日,双益菇业已经实现了金针菇、鹿茸菇、白灵菇等多个菌种的工厂化栽培;新的栽培工艺,采用玉米芯、茅草等废弃农料为育菇原料,实现无木化栽培,不耗费龙泉的林木资源。食用菌标准化栽培技术也在龙泉逐渐推广。”老叶的女儿、浙江双益菇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松梅说。叶圣益的“努力一下”,推动了整个龙泉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
正聊着,叶圣益手机上的“食用菌贼船俱乐部”微信群里又来了消息,群成员都是全国各地食用菌行业的大咖。“做了食用菌这一行,就像是上了‘贼船’,人一头扎进去,再难回头。”他用亲身经历解释了这趟“贼船”之旅,虽一路艰辛,但乐此不疲。
当记者问到以后会不会再研究其他菌种的工厂化生产,老叶笑着说,“能做一点就多做一点”。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