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6日,丽水市与成都、深圳、广州、武汉等城市一起入选“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丽水市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力量应邀参会并领奖,同时在“全面小康进程中县市的实践成就”分论坛上发言。
翻看获奖城市名单,与丽水一同入选的,不乏省会甚至一线城市,也有资源禀赋更优、政策扶持力度更大的城市,丽水可谓“与有荣焉”。
解读2020年的经济“战报”,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第一产业增加值增幅三项关键指标全部位居全省第一。丽水市获得这一奖项确实是“实至名归”。
近年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丽水之干”奋斗旗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圆满胜利,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以下情况、集体经济薄弱村、低收入农户零就业家庭“四个清零”。
高质量绿色发展 硕果累累
高质量规划指导高质量发展。2020年初,牵头起草了市委“一号文件”《关于补齐“三农”发展短板确保与全省同步建成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十六条意见》、制定印发的《丽水市“新农人”素质大提升行动方案》等系列方案,启动了“1+5”的“十四五”规划体系,为全市农业农村高质量绿色发展构建了四梁八柱。
全面完成浙江(丽水)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全市建成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9个、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100个、农业绿色发展示范主体1000家,成为全省3个整市制创成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市之一。“全国名特优新高品质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创建试点市”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搭建“花园云·对标欧盟 肥药双控”全域在线监管平台,实现农药化肥从销售到使用的全市域、全方位、全流程精密智控。“对标欧盟 肥药双控”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收官,“丽水山耕”农产品农药化肥管控与欧盟全面接轨。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评价,丽水市“对标欧盟 肥药双控”成效显著,典型经验做法值得推广,是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的市域样板,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展示出了中国气派、浙江气质、丽水气魄,为打造“重要窗口”增添了一道“三农”的靓丽风景。
品牌引路,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为契机,探索乡村振兴“山”系品牌融合发展之路。全市提升“丽水山耕”背书农产品315个,新建“600”基地24.11万亩,实现“丽水山耕”农产品年销售额108.53亿元,平均溢价率达30%。“丽水山耕”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排行榜首位。评定“丽水山居”精品民宿暨四钻级以上民宿42家,遴选101家高端农家乐民宿推广340元内公务价格。全市农家乐民宿共接待游客2205.1万人次,实现营业总收入22.7亿元。举办2020丽水味道创意大赛,编制10个处州特色小吃团体标准。与上海市宝山区农业农村委,宁波市、嘉兴市农业农村局签订《共同推进农业农村合作与交流框架协议》,全方位接轨上海。“丽水香茶”冠名上海虹桥站高铁列车,举办“融入长三角 服务大上海”大型展览活动,成果丰硕。组团参加2020浙江农业博览会,7个产品入选百个名优畅销农产品。
科技赋能,不断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推广“云上智农”“浙农云”等在线学习平台,线上线下融合开展农民培训。全年开展线下培训1200余个班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6634人,高素质农民培训1261人,普及性人才培训56758人次;开展线上培训42个班次10485人。选拔第二批高级“农三师”50名,中级“农三师”281名。新增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新增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家。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农业强镇1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9个,3个特色农业强镇通过省级验收,成功争取到浙南早茶优势产业集群项目,5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项目。新创建省种植业“五园”41个,数量居全省首位。丽水稻米首次获得全国金奖,在2020年黑龙江国际稻米节中获得2个金奖,在2020年浙江好稻米评选中荣获10个金奖中的4个。中药材合作研究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民族医药学会二等奖1项。推动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现代种业工作,普查登记作物资源385个。建成省级主导产业“机器换人”示范县2个、示范乡镇3个、示范基地7个,全市食用菌生产机械化率超过90%,茶叶修剪和加工机械化率超95%,大大缓解了农业生产主体用工短缺问题。全市益农信息社村覆盖率达100%,缙云县列入省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县,9个农业主体列入省数字农业工厂试点示范项目,智慧三农云平台(一期)建设初见成效。
大力推动农药化肥减量,全市农药化肥使用量分别较2017年减少17.68%、14.86%。推动农废无害化处置全覆盖,全市农药废弃包装物无害化处置率100%,市县两级出台了废旧农膜回收相关实施意见。建成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9条,阻断农田污染最后“一公里”。建立农作物秸秆资源台账制度,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19%。成功研制环保秸秆焚烧炉并通过专家论证,开展试点示范推广。以协议方式对接农林地等畜禽粪污消纳地43万亩,规上养殖场畜禽粪污设施配套率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9.16%,全市创成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3个、省级美丽牧场173家、农牧对接绿色循环体40家。成功创建省级稻渔综合种养重点示范县1个和示范基地7个,创建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场35家,规模池塘和设施养殖主体养殖尾水处理率达94%以上。
高水平迈入 全面小康社会
2020年,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始终锚定“补短板、奔小康”这一中心,全力以赴与全省同步高水平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精密智控,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守好战略后院。以疫情为令、以防控为责,全面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力以赴抓好农村疫情防控、防疫物资储备、春耕粮食生产、“菜篮子”保供稳价等各项工作。按照“两手硬、两战赢”的工作要求,打出了复工复产、产销对接、春耕备耕等系列组合拳,积极推进疫情图和农业农村复工图相匹配,为全市农业生产赢得了主动、减少了损失。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9.3万亩,粮食产量7.5亿斤。全市新建万头以上规模猪场17家,新增产能100万头,生猪自给率稳定在70%以上。全市“三农”在应对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各项不确定性因素过程中表现出了强大的韧劲,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住了基本盘、稳固了战略后院。
精准攻坚,如期完成高水平全面小康目标任务。围绕“不落一户、不落一人”要求,全面打赢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攻坚战。全面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等精准措施,加快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在景宁举办了全国第七个扶贫日浙江主场活动,五方面的创新做法入选浙江精准扶贫十大案例。缙云县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系统,打造低收入农户“小康码”,开发掌上应用,实现扶贫成效的精准固化,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加快推进“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截至去年底,全市安置小区投资累计超60亿元,实现24875户69085人富民安居。全面完成百山祖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生态搬迁31户98人、一般控制区生态搬迁2015人。
善作善成,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全面深化农村集成改革,推动16项农村改革集成聚合,形成联动、融合、闭环的改革矩阵。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规范化建设,加快市、县、乡三级交易平台建设,产权入场率超过70%。深化农村闲置宅基地改革,出台《关于促进闲置农房利用的实施方案》。加强新型农业主体培育,支持莲都区全国合作社质量提升试点县创建和缙云县家庭农场整县示范推进工作。全年累计登记注册家庭农场10476家、新增大学生农创客190人、建立社会化服务组织649家,培育提升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300个。新增集体经济增收项目304个,预计带动增收9035.15万元。累计实现565个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收入达标,消薄成果得到巩固提升。申报善治村179个,其中善治示范村75个,支持云和县开展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建设。制定印发《丽水市清廉村居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梳理形成《丽水市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和权力运行流程图1.0》,实现农村小微权力有效约束,风险可控。
为“重要窗口”增添 更多“三农”风景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推动农业农村同步实现现代化的起跑之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八次会议、市委四届九次会议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举“丽水之干”奋斗旗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深入推进农业农村“五色并举”(绿色、红色、古色、蓝色、金色),高质量续写“山”“水”文章,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建设、跨越式推进、共富裕实现,全面开启高水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为丽水打造“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重要窗口”增添更多“三农”风景。紧抓六大关键词、做好十项工作,落实一批重点项目,推动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2%以上,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3%左右。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